化封殺悲憤為國際化動力 文:吳桐山

中美技術戰愈演愈烈,美國持續擴大封殺範圍,繼華為之後,大疆無人機、海康威視等據說都會被封殺。

在這裡先下一個基本判斷:如果特朗普將此視為談判手段,有機會成功;但如果真的打算長期封鎖,是美國自廢武功。美國早已不靠基礎製造業活著,而是靠美元霸權和高科技活著,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按道理美國應該讓中國在高科技產品上依賴美國。為何中國可以做出原子彈、氫彈,卻做不出高端晶片和操作系統?因為前者原子彈是武器,你的對手不會給你武器,必須自己掌握才有意義。但晶片、操作系統是可以交易的,過去多年,中國都是通過貿易從美國購買這些產品,成本較自己研發低,中國市場又在性價比方面競爭激烈,因此多年來都處於依賴美國技術的「舒適區」。其實早有人提出中國應該研發自己獨立的核心技術,但投入研發成本就會在性價比方面輸給對手從而流失市佔率,誰會這樣做?

因此,依賴是對美國有利的。但如果美國真的斷糧,一年一年過去,中國必然有能力研發出自己的一套,到時候,斷奶之後的中國,就更不需要看美國臉色。美國的技術永久失去了中國這個大市場,主導能力將面臨危機。特朗普若真下決心長期封殺,逼中國奮發圖強,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另一方面,華為手機不用谷歌的互聯網服務,在國內市場近乎沒有影響。因為說實話,谷歌那一套服務,在內地一早不能用或沒有人用,至於在國外,大部分服務也有替代產品。筆者穿梭內地和香港,你叫我不用Play、Chrome、日曆、雲端硬碟,基本沒影響,唯一有影響的,就是Google地圖和YouTube。內地的高德地圖、百度地圖做得很好,界面友善程度甚至比Google地圖好用,但僅限於在內地,一旦出國,還是要靠Google地圖;內地的騰訊視頻、優酷視頻功能也十分強大,但一離開內地,大部分都不能觀看,因為沒有版權。

這些年,內地的互聯網生態發展十分迅速,市場容量龐大是一大優勢,但同時也是劣勢。正正是因為內地市場龐大,大家都先集中力量賺內地市場的錢。美國的科技巨頭Alphabet和亞馬遜市值約8000億美元,中國的科技巨頭騰訊和阿里,市值約4000億美元,約是前者一半。可惜中國的科技巨頭主要業務都集中在內地,國際化程度差距甚遠。這就成為了被美國掐的死穴。中國科技巨頭近兩年紛紛外闖,勢頭迅猛,美國見勢頭不對,馬上斷奶,對遏制中國企業開拓海外市場的勢頭,影響一定是有的。說到底,內地互聯網企業從一開始就只著眼內地市場,不國際化,現在要衝出「局域網」,就只能化悲憤為動力。

互聯網服務是意識形態之爭

這裡也說句公道話,21世紀的貿易,著眼點已經不是貨物的貿易,而是互聯網服務的貿易。例如以前電視機是賣錢的,可現在電視機可以不賺錢,甚至以後免費給你,賣的是互聯網服務。因此中美貿易戰的核心在於互聯網服務,而不是貨物。美國認為,中國一直不開放互聯網市場,Google、Facebook在中國都沒有業務,現在看到你騰訊、阿里開拓美國業務,你可以來我家我不能去你家,不鬧翻才怪。其實中國早就意識到這一點,這幾年,中國已經改了說法,簡單來說:中國歡迎外資互聯網企業投資,包括Google、Facebook,從來沒有封閉市場,問題只是要遵守中國法律。例如不得煽動反政府,這是中國的法律要求,對內資、外資都一視同仁,只要你遵守,誰都可以來玩。Google不是還搞了一個蜻蜓計劃(Dragonfly)打算來中國市場玩嗎?但是就連Google自己的員工都反對這個計劃,認為是助紂為虐。因此,Google不來中國,美國人說是中國封閉市場,中國人說我沒有,只是你願意不遵守我的法律,這個問題說得清嗎?

說到底,互聯網服務比貨物複雜得多,涉及資訊、文化、意識形態。中美要在貨物貿易互惠互利,很容易;但要在互聯網服務互惠互利,就難了。這說到底是意識形態之爭,外國人認為中國這一套是「黑」的,要遵守中國的法律是不可接受的,這才是核心問題。但在這個核心問題上,中國也沒有退讓的餘地,尤其是近年歐美的民主制度逐漸顯出衰敗的跡象,中國已經認定自己有制度優勢,更不可能退讓。

中美之爭,是人類社會不同組織形態之爭,肯定會貫穿一段長時間,直至分出勝負:究竟是民主制度有優勢?還是一種更集中的制度有優勢?這留待歷史回答。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穿梭港深兩地的資深傳媒人、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