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口終於多過中國,然後呢? 文:悠 然

今年四月,聯合國表示一直位居世界第一的中國被印度迎頭趕上,印度人口在四月超過中國,並在年底來到14.29億,而跌至第二名的中國則有14.26億人口。

於是,西方傳媒對印度成為人口第一大國後的誇獎毫不在乎,什麼「印度有無限潛能」、「印度25歲以下的人口佔世界47%」、還有「印度的超級人口紅利」,很多媒體都引用印度經濟學家拉賈戈帕蘭(Shruti Rajagopalan)的一篇文章中,該文指出這群年輕的印度人具有一些獨特的特徵,「這一代的印度青年,將成為知識和網路商品經濟中最大宗的消費者和勞動力來源,印度也將成為全球最大的人才庫。」

事實是否這樣?

中國崛起前,沒有人說人口是紅利;但中國崛起後,都說人口是紅利。

但如果中國工業化失敗了呢?菲律賓人口密度是中國兩倍多,菲律賓的人口紅利在哪?孟加拉人口密度是中國八倍多,孟加拉的人口紅利在哪?

不要忘了,在五年前的2018年,中國還是嚴格執行「一孩」計劃生育的,早在毛澤東時代的1973年,第一次有全國計劃生育,提出「晚、稀、少」的政策,要求晚婚、一對夫婦兩次生育間隔3年以上、生育不超過兩個孩子,到1980年起,更提倡「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

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人口壓力太大,每一個人就是一張嘴,中國的糧食支撐不了人口,中國的耕地只佔世界9%,卻要養育世界近20%的人口。1994年美國學者布朗寫了篇文章《誰來養活中國》,從純科學和經濟的角度提出了一個問題:地球資源是有限的,土地是有限的,如果中國不控制自己的繁殖,這個地球是容納不了無限多人的。

即是到了2022年3月6日,習近平也要再答此問——「中國要靠自力更生,自己養活自己!」

連中國如此成功工業化的人口大國,到了今天還為吃的問題戰戰兢兢,印度情況如何?

據2022年全球飢餓指數(GHI),印度指數得分是29.1,被納入「重度飢餓」範疇,事實上,相較於2021年,印度的全球飢餓指數排名下降了6位,在全部評估的121個國家中排名第107位,但世界上超過8億人無法吃飽飯,而這些人中的四分之一,都在印度。目前,印度有約2億人處於糧食不安全狀態,是世界上飢餓人口最多的國家。

在奢言人口紅利前,印度要先解決《誰來養活印度》的問題。

1990年,面對《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時,中國工業增加值佔世界2%,現在是26%。1990年印度工業增加值佔世界0.9%,現在是3%,今天的印度是較1990的中國好,但遠未到人口是紅利的階段。

要先工業化才能有人口紅利,而不是相反。

印度現在有可能工業化成功嗎?

中國的工業化能成功,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中國早上世紀的七十年代就有強大的生產力,當時被歐美封鎖,中國沒有進入世界市場,所以空有生產力卻發揮不出來,生產水平是被嚴重低估的,美國對中國的封鎖固然阻礙了中國的發展,但同時也逼迫中國完成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工業體系,導致中國一開放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適應形勢而大殺四方,所以後來歐美認爲只要讓中國進入WTO就可以靠傾銷打垮中國,造成了嚴重的誤判,這已是後話。

而印度沒有這個先決條件,印度的發電,鋼鐵,化工,冶金等等基礎產業都和八九十年代的中國差得遠。

更重要原因還有兩個:

1. 中國能夠成爲世界工廠,是因爲歐美人口少,而中國有足夠大的體量,能夠完全承接歐美轉移出來的產業。

印度要想複製中國道路,最大的攔路虎就是同樣人口基數的中國。

世界製造業雖然足夠大,能夠容得下一中一美,但容不下一中一印。

2. 中國能夠崛起,很大程度得益於西方的去工業化。可以說是西方自己把產業拱手送給了中國。西方認爲:中國製造了,就相當於我們製造了。結果幾十年下來,西方連口罩都造不出來了。

而人口規模決定了中國不會犯去工業化的錯誤,在可預見的未來,中國都會堅定不移地堅守製造業,《孫子兵法》:「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中國自己不犯錯,不放棄製造業,印度要想追趕上來,談何容易?

結論就是印度只能走有自己特色的工業化,但在這條路走出來之前,人口絕不會是紅利,而是無盡的負擔。《誰來養活印度》,至今還找不到答案。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