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社交媒體為學生帶來多少壓力 文:鄧家豪

社交媒體無孔不入,深入學生生活,帶給學生難以察覺卻又沉重非常的壓力。各界請細想近二十年改變人類生活的社交媒體對學生的深遠影響,儘速亡羊補牢。

資訊「決堤」

與其說當代資訊發達,不如說是資訊「決堤」。不少學生每天耗費大量時間「滑手機」,瀏覽社交媒體,被海量資訊淹沒。由於習慣已成,腦袋經常不由自主追尋被大量碎化訊息「刺激」,漸漸失去集中力和耐性。上一刻才剛放下手機,沒幾分鐘便覺「悶」,要看看社交媒體有何「更新」,心神沒一刻寧靜。

筆者相信人腦和心智未進化到能承載這種史無前例的資訊「量」,只是人的生活被這種泛濫資訊騎劫而不自知。習慣稍有餘暇便打開手機,讓有的沒的轟炸腦袋,不自覺接收過多無謂和濫竽充數的資訊,日積月累,真不構成壓力?莫說人無法「慢活」,就連稍微放空也變得不容易。學生心智尚在成長,又能否察覺這種無以名狀的精神虛耗?

把小小的「我」放大

在沒有社交媒體的世代,人的一言一行不會輕易被放到「大眾」面前展示。今日,一個小市民因為一次失言或失態,就可能成為「公眾人物」,被放在網絡上予人評頭品足,在社交媒體「瘋傳」。成年人遭遇以上事件,尚且難以承受,何況是未成年的學生?社交媒體已經是多少校園霸凌事件的幫兇?

由於不少學生正處於熱衷塑造自我形象,希望獲得同輩關注的成長階段,將花不少時間在社交媒體張貼圖文,分享生活點滴和思想。在虛擬世界「分享」個人生活,往往要承受各種料想不到的精神壓力。「為什麼某某沒有瀏覽我的IG Story?」「為何某某沒有留言?」「這個『我』是否能被朋友接受?」學生過度使用社交媒體徒添了多少愁緒,又白白浪費了幾多淚水?

社交媒體是一個工具,一個威力強大的工具,如同槍枝,沒有善惡之分。然而,試問又有幾多措施避免社會閱歷較淺的學生接觸、沉迷乃至濫用這類工具?潘朵拉的盒子打開了,還能把災厄收回嗎?

無止境地比較

常言「知足常樂」,修心不容易,有健康的心態前,減少誘惑就顯得特別重要。學生習慣在社交媒體展示自己「最美好」的生活片段,無可厚非。然而,每天瀏覽社交媒體,盡是他人的華麗時光和錦衣玉食,又能否不羨慕甚至嫉妒?每日潛移默化,對生活和物質的追求會否走向極端?

在沒有社交媒體的年代,人們炫富顯擺的範圍和影響都非常有限,社交媒體卻不節制地拉近了每個群體,是「比較文化」的催化劑。把四方八面,本來「事不關己」的通通送到學生眼前,致使他們更躁動不忿,這些都是難以察覺的精神壓力。

社會各界關注學生幸福感,希望減少其壓力,是美事,也是成年人的責任。但若對深入骨髓的問題視若無睹,不在痛點用功,恐怕還學生美好童年最終會緣木求魚。

文:鄧家豪

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秘書長、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暨主席;陽光兒童基金會主席;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主席;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