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的文章提到,香港所謂的深層次矛盾,其實是階級矛盾的委婉說法,而香港作為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體,便不只存在貧富兩極化,還因為跨行業托拉斯的湧現,令部分中小企東主在不完全競爭落敗後返貧。另一方面,由於港英政府在撤退前推行高地價政策,並且增加大學數量,致使房價因人為的土地供應短缺而一直高企,大學學位亦因數量增加而貶值,使過去埋頭苦讀以達致階級飛躍的渠道而封死,最終造成階級流動性降低。
由於人為的土地供應短缺,是草根階層居住成本增加,夾心階層因背負高房貸而成為「樓奴」的關鍵因素,所以中央在談到香港的深層次矛盾時,往往會把焦點放在香港的土地問題。然而,偉大的特區政府,以及作為執政同盟一員的所謂建制派,又是否真的有魄力,或者說得直白一點,是他們究竟有沒有意願解決香港的土地問題嗎?不客氣的說,從回歸至今的種種事例來看,本欄對此還真的是頗有疑慮。
當然,若說歷屆政府都是無心解決香港的土地問題,這是不公道的,否則首任特首董建華不會甫一上台,便提出「8萬5政策」,遺憾的是政策出台前,香港已因樓市的投機活動而出現泡沫,政策出台後不久,又出現亞洲金融風暴,港元遭到美國大鱷索羅斯的狙擊,致使股市連帶樓市的泡沫都一同爆破,造成一大段時間的經濟低迷,亦有不少背負房貸的夾心階層成了負資產,8萬5政策亦因而胎死腹中。
可以說,雖然我們無法論證8萬5的流產,是否跟後來董建華「腳痛」下台有關,正如我們無法論證他的提早離任,跟2003年的廿三條立法爭議有何關連,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第二任特首曾蔭權在上台之後,便沒有在土地房屋政策有大動作,即使到了第三屆政府開始,特首提出過一些長遠的土地發展計劃,都會遭受激烈的反對浪潮,例如:梁振英時代提出的新界北發展計劃,又或者是林鄭月娥提出的明日大嶼計劃。
耐人尋味的是,但凡有特首意圖在土地或房屋政策上有所作為,或只不過是提出一些大型的土地發展政策之後,都會隨之而爆發大型的政治風波,如:8萬5之後有廿三條立法爭議、新界北計劃之後有佔領中環運動,明日大嶼之後則有修例風波,我們雖無法論證兩者之間的關連,本文亦無意暗示一些什麼,但是這一種莫名其妙的巧合,着實容易讓人覺得,土地問題是一顆稍為觸碰便會爆炸的地雷。
可是,隨著中央在修例風波爆發之後接連出手,先是制定《港區國安法》,之後又決定完善香港選制,香港政治環境已經發生丕變,反對派已潰不成軍,無力再興風作浪,議會內亦只剩一席自稱非建制派的狄志遠。換言之,若非阻力來自港府和所謂建制陣營內部的話,現屆政府要解決土地問題,照道理定必水到渠成,但實情真是這樣的嗎?從現屆特首李家超上台之後,眾多建制派頭面人物的種種言行當中,答案其實不言而喻。
如此便衍生兩個問題:當所謂的「愛國者治港」,照道理已在中央接連使出連環拳後落實,當中央領導人對於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和土地問題,不下一次地表示關注時,現屆政府是否真的會在土地問題上「動真格」呢?另一方面,理論上應該支持港府的所謂建制派,為何至今仍透過輿論發功,意圖阻撓政府一些既定的土地發展大計?這是一個值得深度分析的問題,為了方便各位讀者閱讀,只好遲點另撰一文再說。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