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裝備學生進軍大灣區? 文:鄧家豪

5月17日,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與香港大學經管學院合辦「大灣區就業宣講會」,筆者作為是次活動籌委會主席非常感謝多位講者包括華潤萬象生活文化總監陳晶女士、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協會創會主席李培先生、深圳天域人力資源總裁梁海濤先生及鍵立科技王琪女士,百忙抽空協助學生把握大灣區職場機遇。是次講座專為港大經管學院的碩士生而設,旨在為他們提供大灣區就業及發展的重要資訊和實用建議。

跨領域能力乃「升職關鍵」

大灣區經濟脈搏快速,跨領域能力在職場顯得尤為重要,是員工更上層樓的重要條件。講者之一的陳晶女士醫科畢業,其後任職國企人事部,疫情期間經常需要協助管理特定市場業務,其職能跨度非常廣。經濟高速發展,科技日新月異,公司及員工每天要面對新機遇、新問題,跨界別知識和技能正是解難的重要利器。

員工要與企業在激烈競爭環境中共同成長,希望有更多機會發揮,就要具備跨領域知識和技能,尤其是綜合不同知識以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此可見,員工需要把握機會在自己專業領域以外,學習其他關聯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習慣跨界別學習和綜合知識解難,從而更好地適應不斷變化的商業環境,保持競爭力。

新世代的重要心理質素:韌性(Resilience)

大灣區的企業求才若渴,導致不少有實力的人因而湧入區內人力市場,供求皆旺,上級對職場新鮮人要求自然不會低。畢業生由於缺乏實戰經驗,工作一時三刻無法達標乃人之常情。講者嘉賓舉例:「一位新進同事製作商業簡報時,由於不了解商業市場需求,僅能以完成學校習作的標準設計,結果被上司指正。」這樣的實例不勝枚舉,如果畢業生缺乏韌性,將很難在職場站穩陣腳,也無法適應心理壓力。

韌性是指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能夠適應、恢復和成長的能力。對於職場新人來說,提高韌性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工作壓力,克服挫折。「上司還費神直接批評,代表對我的表現還有期待。看見我犯錯卻一聲不吭,那才令人擔心!」若畢業生有一個比較強大的心臟,抗壓能力較高,發展自然更容易。

保持並提升香港學生的優勢

會上有學生詢問嘉賓香港學生有什麼優勢,嘉賓指出香港是國際城市,學生吸收資訊層面廣,容易了解國際標準,也特別擅長與不同背景人士溝通合作,確實被看高一線。

大灣區不只是我國極其重要的經濟區域,也是亞洲乃至全世界的重要經濟引擎,不同國籍和背景的人才紛紛匯集於此。本港教育工作者必須盡力培養學生在多元文化環境溝通協作的能力,令他們得以在大灣區更好地發揮。由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教育界都要盡力推動跨文化教育,令學生保持「國際」競爭力。

至於如何提升學生跨領域學習素養,關鍵之一則是本港正在全力推動的ST(R)EAM教育。ST(R)EAM教育正是跨科學習的佼佼者,目標令學生從小習慣跨科學習,綜合所學以解決問題,同時擁有在科創或於科技界發展的良好基礎能力。在科技行業冉冉上升的年代,香港學生將來更容易大展拳腳。

學校其實有不少學習活動都是針對培養學生的心智和品格,有助提升學生的韌性,但筆者認為相關的教育和研究工作卻依然有很大進步空間。筆者一直認為「正向教育」關乎未來世界是否和諧友好,也與學生幸福感息息相關,同時深深影響學生的韌性。積極及有系統地推行正向教育,非常有利提升學生未來競爭力,筆者期望教育界攜手努力,推動更全面和有系統的正向教育。

香港作為大灣區核心城市之一,年輕一代將肩負發展大灣區,成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一員。筆者期望學生能好好裝備自己,多嘗試跨科學習及應用所學;教育工作者積極推動正向教育及跨文化教育,持續增強學生的競爭力,成就他們未來在灣區大放異彩。

文:鄧家豪

香港校外教育及培訓專業協會(HKAEEP)創會會長;慈善機構童理心(Kidpathy)創辦人;教育倡行(Edution Network)董事;御學軒教育集團創辦人及董事;香港教育大學在讀教育博士(EdD)。鄧家豪創辦及投資多間教育企業,以實踐其數據為本的教學理念及推動教育科技發展。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