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香港的「洗腦工程」(三) 文 : 寒柏

總括上文,一直以來,港英政府面對港人都是相對坦誠,一直都是「威權統治」而絕少鬧虛文。等到九十年代起,香港坊間才明顯多了「司法獨立」、「三權分立」、「一人一票選舉」等訴求。

當然,自九十年代起,吹噓「現代西方價值觀」的「文化宣傳」的運動,未必全是由英國或港英政府所推動。

當時,全世界的政經環境也發生了巨變。蘇聯解體,美國則在波斯灣戰爭中取得有利戰果,強化了「石油美元」的國策,還伺機展示高科技作戰的能力,震懾世界各國。美英兩國經濟發展蓬勃,彷彿引證了「小政府、大市場」的觀點。於同一個時空裏,日本受「廣場協議」拖累,經濟泡沫爆破;於九七年,東南亞則爆發了「亞洲金融風暴」。總的來說,全世界也是「西風壓倒東風」,港英政府加強了對「西方價值觀」的宣傳,仍算是順應潮流。至少,坊間還沒有生出太過抹黑「東方價值觀」及「中國文化」的輿論。

直至2008年為止,中國經濟連年增長,產業升級,北京奧運取得空前的成功。同時間,美國因「次按違約」而爆發「環球金融海嘯」。此外,自2003年起,中國放寬「自由行」及鼓勵中國企業來港上市,進行集資及融資等活動,把原本一潭死水的香港經濟救活,「阿爺救港」的形象更是深入民心。在這個階段,雖然明顯見到坊間對「西方價值觀」的肯定,但未見有「仇中」的觀點流行。港人對「阿爺」的認同感也到達了歷史新高。筆者把這個時空粗分為「洗腦工程」的「第二階段」。

直到2008年之後,香港整個環境在不知不覺間發生了巨變,「仇中」的「種子」續漸萌芽,算是進入了「洗腦工程」的「第三階段」。

大約在2010年前後,筆者驚覺,某一些原本頗熱愛中國歷史文化的朋友,開始於社交媒體上分享了一些鄙視中國文化及歷史的文章。例如,有人認為元朝及清朝皆不算是中國朝廷,並認為是中國人厚顏無恥,把外族當為漢朝迋。又有人詳細說明日本人在「南京大屠殺」裏殺的不過是間諜,極少平民,也從沒有幾十萬人慘死云云。還有人把「鴉片戰爭」重新定義為「貿易戰」,一口咬定英國人不是一心想賣「鴉片」。

其實,以上種種的另類觀點,本來也不是新鮮事。筆者於多年前已曾在不少台灣書藉裏看過。此外,日本歷史界早有人為「南京大屠殺」辯護。只是,這些明顯帶有「去中國化」論點,在香港及海外華人社會裏不算流行,屬另類觀點。

回想起來,「面書」等社交媒體工具,在2004年左右面世,剛巧等到2008年於香港開始流行。同期,蘋果智能手機也逐漸普及,越來越多港人以手機上網代替使用電腦,亦有更多港人以手機瀏灠社交媒體以代替閱讀書籍及報章。簡單來說,這時期正藉應用科技的革新,改變了一般人的閱讀及生活習慣;這些「去中國化」的觀點,就是伺機在這個時空裏在香港發揚光大。

這「去中國化」的「洗腦工程」是不斷加強的。起初只是談及「歷史」、「文化」、「語言」和「制度」,後來便直接談及「政治」。

讓筆者有深刻印象的是,大約在2010年左右,某一位任職教師的朋友在網上分享了一則「某名人」對「港區人大」及「全國政協」的嚴重批評,認為他們沒有資格及不應談論香港事務。該朋友分享文章後,還繼續留言狠批。

當時,筆者忍不住反問,到底「港區人大」及「全國政協」的功能是甚麼呢?如果他們不應談論香港事務及提供意見,他們還有甚麼好做呢?例如,你就算反對他們的言論,可以認為他們錯誤解讀民意,也可以說明他們的建議行不通,但認為他們「沒有資格」進言,則基本上是否定了整個機制的存在。

那朋友完全沒有理會筆者的疑問,只不斷把「某名人」的相關文章分享給筆者,要筆者「好好看一下」及「學習一下」。從此,就再沒有和筆者討論任何事情了。「某名人」的文章觀點,當然完全沒有解答筆者的質詢,只在不斷煽惑仇恨。值得一提的是,該教師朋友的「面書」,也不避嫌的和一大批學生有聯繫。

所謂「一葉知秋」,筆者在當時已感受到「仇中反共」的「種子」已透過很多老師滲入校園。因此。對後來有多名學生參與「反國教」、「違法佔中」及「反修例暴動」等運動,亦絕對不感到意外。

這「洗腦工程」的「第三階段」可算是全方位及大規模的進行,篇幅有限,下回再續。

(待續)

文 : 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