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笪地需要成為民間創意百花齊放的盛大舞台 文:劉 信

「香港夜繽紛」千呼萬喚始出來,在特首李家超高調提倡要搞活香港夜經濟後,設計出來的計劃,坊間縱有大量設置夜市的聲音,反對原因在此不詳述。政策既然出來了,筆者思索的空間改為如何令政策調整為行之有效,反觀現時夜繽紛大笪地現時定價過於進取,容易篩選變為連鎖大集團式的市集,難以建立獨特吸引力的夜市。

首個大笪地設於灣仔海濱,包括音樂健台、熟食、手信等各類攤位,除一般攤位外,還包括一些深有香港特色的攤位區域,如飲茶、鬥雀、風水命理等等香港文化。亦有一些近年新興的表演方式,例如無人機聲光匯演,美術畫廊。乍看之下,大笪地實為香港特色的匯集,一如廟街一樣。

然而在價錢上筆者卻不敢恭維,每個攤位統一價錢為1.2萬元,傷健人士樂器、唱歌及跳舞表現則每場1小時2萬元,工作坊則為每場2小時3萬元。逾萬元的租金坦白說不過份,始終是16日的活動,而且日子遍及黃金週及各個週末。然而,整個設計看起來對中小企的支援實有不足,甚或會令一般中小企僱主卻步。

最主要原因還是雖然租金不高,但計成人工成本,以至額外需要添置的煮食用具,在脆弱的餐飲市道,如何令中小企願意額外再做一筆難以估量的投資,便是一個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未能解決,大笪地成為連鎖店市場,其吸引力必然大大降低。因為不論所提供食物及商品,均會與各個旅遊局成為競爭。

筆者認為,參考香港各地小販,以至全球各地夜市的案例,不難發現由中小企主導的攤擋,容易出現新型特色食品。諸位一想到台灣夜市,就會聯想起幾種特色小食,如蚵仔煎、甜不辣等等。夜繽紛大笪地要成功,必須吸收相關經驗,重點不是「成功出現一個大笪地」,而是「成功讓民間創意有表現舞台」,這樣才能令香港特色顯現同時,給予舞台及空間創造更多新香港特色。

與此同時,夜繽紛大笪地首次設於灣仔區,明顯是為旅客而設,但時間短促,在宣傳成效上必然不理想,今次大笪地可算是試水溫。即使表現不符預期,政府亦應嘗試更多不同模式,除考慮中小企優先,讓民間創意百花齊放外,可考慮將大笪地設於居民區,例如有名的美食荒漠馬鞍山,較多年青人消費的將軍澳等等。將大笪地分為觀光及居民消費類型,從中尋找成功模式。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