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渣怎能體會學霸的世界?—— 病毒共存和動態清零 文:悠然

最近,西方媒體蜂擁而上,大肆炒作中國「動態清零」的禍害,短短數天發文的媒體便包括了:

• CNN:〈新冠肺炎病例激增威脅全世界節慶活動,中國最重要的節日連續第三年受到影響〉
• 路透社:〈北京市呼籲減少節日旅行,以在冬奧會期間降低疫情風險〉
• 彭博社:〈中國應該做好與新冠病毒共存的準備〉
• 《紐約時報》:〈多地封鎖引發沮喪與抱怨,中國「清零政策」還能走多遠?〉
• 又是《紐約時報》:〈中國追求「清零」將把國家置於災難之中〉

我是帶着愉快的心情,抱着「敵人反對的,證明我們做對了」的態度,看西方主流傳媒表演,他們千方百計把Omicron病毒描繪成大號流感,配合美國二月開始不公布新冠感染和死亡數字,徹底走上「眼不見為淨」的阿Q世界裏。歐美的「與病毒共存」建基在一個假設上:足夠多的人被感染,病毒的毒性將大幅減弱。但迄今為止,我還沒有在任何權威的醫學報告中看到這假設成立,這假設也就是阿Q的一廂情願。

不過只要我們回顧過去兩年的抗疫路,會發現一個有趣的視角:沒有清零能力的國家反客為主,常常指摘有清零能力的國家,並且教導後者如何躺平。如果上述說法過於糾纏不清,我用一個更簡單的比喻:學渣常恥笑學霸拿滿分很辛苦,並勸說學霸試試考試捧蛋的快樂!

稍為查點資料,我便發現學渣的的勸說不是自今年始,像《美國之音》2021年1月30日已有文說〈中國抗疫「太好」反陷入困境?〉,指「中國有大量人口沒有受到感染。隨着西方國家努力推廣疫苗,在中國之前實現群體免疫,那麼這種免疫差距會使得中國陷入困境。」

一年過去,中國仍有大量人口沒有受到感染,但西方國家即使多努力推廣疫苗,也沒有實現群體免疫。

2021年9月2 日《紐約時報》發文:〈一個病毒、兩種體制,我們真的無法「同呼吸」嗎?〉,文章開頭是這樣寫的:「我們能心平氣和地從別國的模式中學習一些可以移植到本國的經驗,今後的抗疫之路會不會順暢些?如果新冠疫情只是一次壓力測試,全球未來將面臨更多危機與挑戰,各國有必要總結教訓,共同編織一張更加民主、透明和平等的合作網路。」裏邊的「我們」是中國,「別國的模式」是指西方的「與病毒共存」。文章「苦口婆心」,希望中國抗疫之路更順暢些,結果是中國沒有學西方模式,卻在極低的死亡率下,走出經濟增長和高民意支持,成功抵受住新冠疫情壓力測試,而西方諸國直到今天仍只能在新冠泥濘裏試着躺平。

學渣既然天天在勸你感受一下不讀書的好處,我們回應的最好方法,是更用功讀書,並把分數考得更高。

文:悠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七十後傳媒人,港大經濟系畢業生,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