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誕紓困措施詮釋香港為何越扶越貧 文:郭芙蓉

儘管政府日前推出了總數約36億港元的第五輪「防疫抗疫基金」紓困措施,但是隨着第五波疫情的徹底大爆發,全港隨即陷入冰封,這區區36億元根本就是杯水車薪。作為葵青區議員,筆者關注到,一如過去四輪紓困措施,資金中的絕大部分都是用於補助受衝擊的企業,而不是直接補助這些企業的從業人員,更無可以直接有效幫助到N無人士的措施。這不禁令筆者想到另一個問題:香港政府的扶貧工作為何會令基層越扶越貧?這種荒誕無稽、蜻蜓點水的紓困措施,以及對於基層市民困境視若無睹的態度,正正是對該問題的最佳解釋。

這種所謂的紓困措施反映出,香港政府至今依然仍在奉行最原始殘酷的市場主義,迷信市場萬能,也就是「小政府、大市場」,經濟政策基本向企業與資本一面倒傾斜,天真地相信企業獲利之後會發生滴漏效應以完成經濟分配,但在香港數大行業均出現壟斷下,其實不然。政府這種對經濟分配放任不管的態度可謂是極之不負責任,在市場主義的長期統治之下,香港的扶貧工作只能流於表面,想要解決貧富懸殊問題更是絕無可能。

以第五波疫情爆發為例,有兩個群組最受關注,一是「洪門宴」的達官貴人,二是引發葵涌大爆發的拾荒者,這真可謂是最強烈的對比。事實上,不只香港,世界上每個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貧富差距,只是在多數時間,這種反差沒有落入大眾市民的眼裡。

在市場主義眼中,這種貧富懸殊再正常不過,精英與底層之間的鴻溝被認為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精英往往以懶惰、愚蠢等方式污名化基層民眾,以將這種鴻溝合理化。長久以來,香港沒有誰會思考如何去彌補這個差異,香港政府也不會將改變這種狀況視為自身的職責。因為在市場主義的長期統治下,香港大部分人已經意識不到社會發展的最根本意義在於惠及全體民眾。

作為深入基層工作的區議員,筆者認為要解決香港的貧困問題應做好長期與短期的平衡兼顧。長遠來看,香港政府要徹底轉變過去的固有觀點,摒棄市場主義。在中國,因為長期形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儒家社會歷史文化傳統,再加上現在中國共產黨更關注社會公平,國內在2020年已經成功告別了絕對貧困。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怎能不更注重於社會公平建設,給予弱勢群體以更多實質關顧,讓他們充分享受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在市場主義的發源地英美,寡頭長期壟斷市場下已經惡化成為裙帶資本主義,貧富懸殊結構固化至非常危險的程度,一向崇尚英美的香港必須高度警惕。

短期而言,最重要的肯定首推盡快遏止疫情、實現通關,只要能夠通關,很多企業都可以自我恢復,市民就能夠有穩定的收入。自疫情爆發以來,政府已經向「防疫抗疫基金」先後注資1623億元,僅五輪紓困措施就共向受影響企業派錢超過500億元,連同其他措施的開支,基金已經所餘無幾,此外,派發消費券又耗資360億,政府為應對疫情的直接開支已經達2000億。燒了這麼多錢,但效果又如何呢?大家心中有數,只要經濟一天不恢復正常運行,就要繼續燒錢,而香港政府又還剩多少儲備可以繼續燒呢?當下要挽救香港經濟的唯一出路其實人人都知道,就是通關,用盡一切辦法實現清零已經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第五輪紓困措施已經塵埃落定,但疫情顯然不可能在短期內結束,通關現在看來也不過是美好的願望,第六輪紓困措施已經提上日程,甚至更多輪的紓困措施恐怕難以避免。《老子》有云:「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道則不然,損不足奉有餘。」香港政府必須認真思考一下,到底是應該遵循天道還是人道,希望香港政府能夠亡羊補牢,之後的紓困措施應當務求能夠更直接有效地幫助基層,而不是再繼續劫貧濟富。

文:郭芙蓉

葵青區議員、

新界社團聯會總監、

全國青聯委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