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坊間輿論去看香港土地及房屋政策的走向 文 : 寒柏

近兩年以來,香港先有「反修例」暴動,然後再受「新冠肺炎」影響至今。止暴制亂、懲罰反中亂港的份子、嚴防疫情、盡快清零及重啟經濟等等,成為港府最首要處理的任務。但香港最重要及影響最深遠的事情,始終是土地及房屋問題。

在這兩年的時間裏,其實土地及房屋相關的課題仍是不斷被發酵,細看新聞報道及坊間輿論,可看出十分有趣的發展脈絡:

1.最初,大約兩年多前,團結香港基金提出了「明日大嶼」的填海造地構思。當時,特首林鄭月娥士在競選時亦表明立場,指出香港不是沒有土地,並承諾會在任內處理好土地及房屋問題。可是,林鄭上任後,港府並沒有立刻採納了「明日大嶼」的構思,而是大搞了一個「土地研究小組」,說明先要諮詢各界,集思擴益,並打算深入研究一年半載後,才會開始討論具體的土地發展方向。

2.有趣的是,這「土地研究小組」還沒有正式提交報告之前,港府在諮詢一年左右,便忽然正式拋出「明日大嶼」計劃。但港府亦表明,先要撥款進行研究,預估在至少15年後才會有首批房屋落成。由於計劃把位於大嶼山以東的小島連起來,打造成一大片土地,需要用大橋至少把大嶼山、九龍半島及香港島接駁好,造價不菲。根據港府的最保守預算,這項計劃至少需要5,000至6,000億港元的成本,當中有3,000億港元以上,是用來建設大橋及高速公路。港府在監控大型公共建設的能力每況愈下,經常超支及延誤,還有品質的問題。「明日大嶼」的造價絕不便宜,工程遠比當年興建新機場,近來興建高鐵、港珠澳大橋和擴建地鐵等項目,都複雜及龐大得太多,今時今日的港府,還有能力把「明日大嶼」這項超大型項目做好嗎?

3.「明日大嶼」的計劃不是不好,但不可能以公屋、居屋和普通中產的私樓為主,肯定要在島上興建大量豪宅、獨立屋、甲級商廈和商場等等,才能「翻本」和大賺。據港府的估算,「明日大嶼」佔地約1,700公頃,但最多只能興建25萬個左右的公屋及居屋單位,實質上可能更少。很明顯,一個在15年後,才能與建25萬個公屋及居屋單位的計劃,肯定是「遠水不能救近火」。其建屋規模亦遠遠無法解決香港現時的房屋短缺問題。此外,在發展其期間,港府要投資5,000至6,000億港元,當中的3,000億港元之交通網絡,還要先弄好才能開始大規模賣地,營運風險還是有的。反對派便乘機以「萬億填海,倒錢落海」的口號來抹黑港府的計劃。

4.後來,由於爆發了「黑暴」,港府在首半年還不斷向惡勢力「跪低」,「明日大嶼」的計劃似乎被完全擱置。等到今年疫情爆發,經濟蕭條,加上《港區國安法》初立,參與「黑暴」的人開始被繩之於法之後,土地及房屋問題又忽現浮了出來。坊間如何回應港府的「明日大嶼」計劃呢?反對派抹黑,明顯對本港地產商有利。但反對派勢力逐漸因「黑暴」問題而倒下,餘下的建制派做了甚麼?有建制派建議響應中央的政策,鼓勵全港市民到大灣區內的大陸城市置業。亦有某些建制派政客,主張在廣州或深圳「割地」給香港經營。此外,最多人倡議的,就是要大陸在大嶼山以西南、香港水域以外的桂山島進行大規模填海,再把土地送給香港人。

5.整件事的脈絡,就是由於香港在回歸前後成立了《保護海港條例》及不斷擴張了《郊野公園條例》的所屬範圍,以及有一大片農地及棕地被商人囤積而還沒有收回來的情況下,港府為了求同存異,才倡議「明日大嶼」計劃。這本來已是一個妥協的方案,坊間如何回應呢?就是「填海也填遠些,大嶼山太近,不如填桂山島罷!最好還要由中央「代勞」。如果「明日大嶼」是一個15年後才落成的計劃,恐怕桂山島填海的市場及戰略價值,要等到未來20年後才會逐漸顯現出來。以未來10年至20年的時間來說,如在桂山島填海造地,連短期之內單靠興建豪宅及商業中心來「翻本」的可能也沒有。所以,某些建制派政客認為,最好還是由中央代勞!至於需要房屋的香港市民怎辦?要麼就是回大灣區內的其他大陸城市置業,要麼就是搬到桂山島去。簡單來說,坊間輿論的訊息就是:「香港的土地利益不能碰,要土地及房屋的人最好『死遠些』」。

6.《港區國安法》成立後,桂山島填海倡議不斷被發酵。最終,特首林鄭作出回應,說明從沒有聽聞過中央打算替香港填海或割地給香港,即等同否定了桂山島計劃。特首林鄭還點明,回歸後港府不能像當年港英年代般填海,情況變得困難重重,似乎暗示了港府或有可能會打破這些阻礙填海造地的「關卡」。此外,林鄭雖然繼續倡議在大嶼山填海造地,但暫時沒有講明是「明日大嶼」。如何在大嶼山填海,仍可能會有不同的方案。

7.值得一提的是,回歸23年以來,港府高官絕少提及回歸後才越來越明顯的「填海關卡」。當然,這並不代表港府肯定會修訂《保護海港條例》及《保護郊野公園條例》,但這已不再是一個「不可能的選項」。至少在討價還價的過程裏,港府會考慮修訂所有阻礙覓地建屋的「不平等條約」及不必要的「關卡」。

8.相關新聞報道雖然是來得輕描淡寫,但對香港的地產商及既得利益者,卻是一個很重要的警號。坊間的輿論又有甚麼變化呢?他們如何回應林鄭的說法呢?首先,桂山島的說法忽然消失了。近日,曾任TOM集團執董及行政總裁、現為慷慨資本主席及行政總裁的王兟,高調成立「香港我哋家有限公司」,並在各大報章頭版刊登廣告,倡議「創新公私營合作」(Popular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簡稱PPPP) 方式從市場集資11,000億港元,成立一間由市民擁有的公司,在毋須政府投資的情況下發展「明日大嶼」計劃。此外,新界持份者亦提出,如港府搞「公私型合作發展」,何不發展新界土地呢?連填海也不用!何必搞「明日大嶼」?

總的來說,以上8點,粗略的總結了近兩年來的土地及房屋政策討論的走向。現在,有商人提出把「明日大嶼」完全送給資本市場。新界持份者則主張還不如先發展新界土地,何必填海?本來,香港明明尚有74%左右的土地尚未開發,又有很多海岸線可作為填海之用,卻一直被包裝成是一個「缺地」的城市。如今,香港商人又忽然認為,原來香港尚有很多土地可發展!

到底是以「公私型合作」,並以集資形式把大嶼山送給資本市場好?還是先發展新界的土地較好呢?其實,港府的土地及房屋政策,怎會是「二揀一」呢?兩者都要,一起發展不行嗎?而且,就算是兩個項目也一同搞,仍是遠遠供不應求。還有,恐怕港府在本身無法造地的情況下,仍不可能有主導權。以香港現時的情況來說,如港府大搞「公私型合作」,最終仍只會完全被市場及商人所主導。

依賴市場力量不是一定會不好,只是回歸23年以來,本港商業勢力的「表現」太差勁。本港地產財閥及所有利益持份者為了逐利,逐漸形成了「寡頭壟斷」,傾向囤積土地、善價而沽。既然23年以來,港府都無法單純的依舊「市場力量」去改善土地及房屋短缺問題,「病情」還越來越嚴重,我們又憑甚麼繼續相信「市場力量」呢?

特區政府最應該做的就是,從前港英政府在那裏移山填海,現在我們應該「全盤照做」。即使是「插針式填海」也不用介意。最首要的,還是要先把回歸以來、所有阻礙覓地建屋之關卡盡數取消。在戰略上,港府應該以大幅修訂及取消《保護海港條例》及《郊野公園條例》為目標,只有重奪「土地主導權」,才可善用「市場力量」而不會被其反噬。

港府重奪「土地主導權」之後,尚可好整以暇的考慮清楚,到底應否繼續奉行「高地價政策」。以當年的港英政府為例,就算是擺明車馬的實行「高地價政策」,政府還是不斷移山填海,發展房屋,從來沒有喪失過「土地主導權」。

文 : 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