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防區改令建制派進一步右傾 文:陳凱文

之前的文章提到,中央制定《港區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之後,香港應把焦點放在化解深層次矛盾,即緩和貧富兩極化、增加社會流動性,提升市民特別是草根的獲得感之上。然而,從反對粉嶺高球場收地,到反對啟德興建簡約公屋,到支持輸入外勞,再到抨擊長者乘車優惠,我們都能看到所謂的建制派正在右傾,立場越發向工商界傾斜。

究其因由,除了香港作為成熟的資本主義經濟體,在政治上層建築反作用於經濟基礎的情況下,現行建制本來便有着服務資產階級的傾向之外,所謂建制派乃是香港後過渡期拉雜成軍,階級成份本來便比較複雜,亦是一個重要因素。除此之外,在香港完善選制後,功能界別和選委會間選的工商界代表,比草根和夾心階層代表多,加上傳統反對派政黨在之前的立法會選舉中棄選,造成建制派政黨的選舉壓力下降,缺乏籠絡草根,以此鞏固票源的誘因。

更讓人憂慮的是,隨着現屆政府提出的完善地區治理方案落地,所謂建制派很有可能更加肆無忌憚地右傾。畢竟,雖說區議會一直以來,都是沒有實權的區域性諮詢組織,通過的議案從來沒有法律約束力,但是未完善選制之前,由於立法會一半議席由地方直選產生,於是區議會各個選區,便一直被各黨派視為選舉「樁腳」,加上完善選制前有六個立法會功能組別議席,所以各黨派都會積極透過捍衛草根的權益,以此爭取對方的支持。

如今,立法會除了減少了地區直選議席比例之外,六個區議會間選或「超區」產生的議席亦被取消,區議會作為立法會選舉樁腳的作用大減。與此同時,隨著下屆區議會重設委任議席,以及增設三個地區委員會(三會)的間選議席,地方直選已不再是建制派政黨取得移植的唯一渠道,加上將增設三會提名機制,亦會引入區選候選人資審制度,傳統反對派的參選人數及意欲大減,因而進一步削弱建制派政黨籠絡草根的誘因。

可以說,完善選制和地區治理在短期而言,確實可減低亂港勢力混入建制的機會,免得他們拿着公帑壯大自身,但不代表他們會因此消亡,那些沒逃往海外的人,頂多是蟄伏下來,其支持者亦不會因此而轉換立場。另一方面,為了繼續爭取境外勢力和支持者的資助,已經潛逃海外的亂港分子仍會不時利用社交平台,發表煽動港人憎恨港府和中央的言論,而所謂建制派向工商界傾斜的言行,便極易成為這些人攻擊港府的話柄。

由是觀之,特首李家超在早前的香港回歸廿六周年慶祝酒會中指出,香港要居安思危,外界對國家和平發展作出誤判,刻意針對及打壓,香港內部亦潛伏軟對抗破壞力量,實在是所言非虛。然而,軟對抗既然通常以「擦邊球」的合法形式展示,意味着難以靠現行的法制懲治,港府以及所謂的建制派唯一能做的,是「打鐵還需自身硬」,自覺地提升市民獲得感,同時在缺乏選舉壓力下自我約束,免得被人有藉口指責現行建制「官商勾結」。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