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90年代可以重來? 文:吳桐山

一宗32年前的劫殺案疑犯從內地來港期間被捕,很有話題性,引起大家對90年代的懷緬。不知道是不是受此影響,連投資銀行都來湊熱鬧。這日,瑞銀發表一份報告說,未來10年,看起來像是20世紀90年代——沒有衰退的繁榮經濟。

瑞銀的理由是,未來的日子,美聯儲加息周期最終結束,並實施適度減息,經濟出現復蘇及軟著陸。到那時,20世紀90年代式的經濟增長加快、生產力提高和反通貨膨脹之下的繁榮才開始興起。

我不知道你信不信,還是瑞銀純粹只是湊熱鬧,但我知道有多個因素,令我們回不去上世紀的90年代。

首先是人口,有多少年輕可以重來?翻查資料,港大首席副校長王于漸教授早年載於信報的一篇文章,其中引述聯合國的人口預測,「顯示1980至1989年期間,(香港)30至39歲年齡組別的人口增長率為88.3%;40至49歲年齡組別的人口,則在1990至1999年期間增長94.7%。由此產生的第二世代勞動生力軍,不但隨之成為珠江三角洲工業化的動力泉源,亦帶動香港發展成國際金融及生產者服務業中心。」今天香港急速老齡化,現時香港最多人的年齡組別是55-59歲的人士,5年後便成60-64歲。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增長最快的是三四十歲這群「最當打」的人,這群人正正是今天的長者。都是同一群人,但歲月不饒人。難道美國一個加息減息周期的轉變,能夠令這群人返老還童?顯然不可能。

其次是人的心態也回不去了。大家緬懷上世紀90年代那個崢嶸歲月,那時候是「搏殺」的時間,經濟非常繁榮,每年工資增幅雙位數。但回憶總是美好的,大家會過濾了很多不好的地方。其實那個年代發展太快的同時,也是泥沙俱下。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治安差,打劫銀行、金舖是經常發生的事。

今次被捕的32年前北河街錶行劫案,放諸在90年代,那單案件根本算不上什麼大case,文姓嫌疑犯也不是什麼大人物。那個年代的省港旗兵來港食大茶飯,見證了香港的繁榮,但也造成不少死傷、血案。

過去的人與現在的人,心態差別很大。以前經濟基礎差,大家出身窮困,只是想著賺錢、求存,大方向正確就去做,不會太在意細節上的問題。其實那個年代的社會,背後的不公平、不完善,甚至乎有著暴戾的一面,遠不是今天的人們所能接受的。但那個年代的人不會因為一些細節而否定大的方向,因為生存危機太大了。

今天的人們生存危機為零,反而變得吹毛求疵,凡事都要所謂絕對的公平公正才能做,否則就寧願推倒不做,這種態度絕非當年可比。就像香港現在「搶人才」,但近日我見到有媒體開始關注,「高才通」來港的人,其子女獲准入讀公立學校,佔用香港公共教育資源是否公平?用細節的瑕疵、隱憂,來否定大方向。這種事,近年在香港發生得太多。

一個吃飽了的人,與一個餓著肚子的人,想的東西就是不一樣,因為吃飽了會撐。

文:吳桐山

時事評論員、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