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還有什麼藉口炒上? 文:寒 柏

最近,港股連跌3日,累計跌幅超過1,000點,於7月7日收報18,365點。在技術層面來說,早前才出現疑似「黃金交叉」的走勢,卻在短短幾日之內打回原形,情況實不容樂觀。

過去3年以來,其實國際政經形勢早已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隨着美聯儲加息,正式結束長達15年的低息政策,並在短短1年之內把利息上調至5厘以上,即加息幅度超過20倍。各地的資產泡沫亦受到不同程度的壓力。當然,在聯儲局開始加息之初,尚有一些國家及地區的經濟及樓市在漲。例如,越南在短短3年之內樓市上升了20倍,台灣的樓市在去年仍在上升。新加坡至去年底仍呈現經濟欣欣向榮的假象。

本年初至今,香港的所謂「復常」似暖還寒,樓市「小陽春」似有若無,坊間期望的U型反彈未見,除了工商物業之外,連住宅樓市亦宣告下跌。此外,香港出口數據下挫,內地經濟增長亦不似預期。

這3年以來,香港商界把所有問題都歸究於疫情及疫控,不斷期望「通關」後將會「復常」,絕大部份港商一直在苦苦支撐。直至本年6月底,當大眾得悉美聯儲並沒有打算在下半年減息,甚至乎還會繼續加息,再加上港息終於開始趕上美息,大家才開始如夢初醒。

其實,內地「自由行」的故事,早在2015年前已完結。當年的內地訪港旅客人數已正在下跌,世界各國都在搶佔內地旅客的生意,內地亦有「免稅區」,且消費稅及增值正在向下調,外國品牌也在搶佔內地市場而紛紛到內地大城市開設分店。香港早已非「獨市生意」,歷時超過20年的內地「自由行」熱潮早已退卻。

只是由2015年起,雖然本港零售店的銷售開始下跌,但業主卻成功加租,資產泡沫得以勉強維持。由於租金續加,本港地產大財團都沒有察覺到經濟大方向已改變。

至於內地經濟及資金流方面,其實中央政府早在2012年已開始擔心內房泡沫及房地產壟斷經濟的問題而多次作出調控。最終於2019年起實施「3條紅線」的規矩,並對各行各業進行整頓及提早截破資產泡沫。

中央企圖提早截破內房及資產泡沫,並嚴控財閥壟斷的局面,最終內地經濟增長放緩,股債市場不景氣。當中央出手一剎那間,我們已可斷定內地的經濟及財金周期將會與美國「脫鉤」。

幾年前,美國在減息及量化寬鬆的周期裡,內地卻嚴控資產泡沫。如今,美聯儲連番加息,內地卻在減息降準。大家先不用深究內地的「超前部署」是否有好處,重點是於2019年起,我們已可肯定過去20年的中美格局已正式改變。

換句話來說,現在美元大幅加息而內地卻在減息降準的情況,理應在2019年時已可預見得到。美息及港息太貴,內地企業自然會盡量減少在境外舉債;內地政府亦會嚴控非貿易項下資金外流之情況。暫時,於香港金融市場一潭死水的局面,幾乎是肯定會發生的。只是香港商界並沒有國際視野,在過去20年來只專注「炒樓」,所有事情才顯得有點始料不及罷了。

「復常」後過了6個多月,香港商界終於「清醒」過來,大家紛紛看淡下半年的本港樓市,對港股更是非常悲觀。

根據現在的情況來說,歐美、內地及香港的經濟表現差勁,內房泡沫爆破而本港房地產亦開始支撐不住。美國連番加息,即使明年降息亦仍會維持在偏高水平。在這情況下,港股還有什麼「唱升」的理據呢?以常理推斷,確實連一個動聽的藉口也沒有。

當然,坊間有人認為,內地政府正在催谷內地及香港股市。有評論員更認為,內地政府再沒有推出監管股市的新政策,再加上某些曾於官媒工作的內地時評人,現下都紛紛唱好股市。種種跡象顯示,內地政府有意透過刺激股市來平衡內房泡沫爆破所衍生的問題。股市從谷底回升,有利企業集資及創富,最終亦可以刺激內地投資與消費。相對來說,美國經濟似乎過份依賴股市,但內地及香港股市則尚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以上的講法,又有多少人願意信服呢?多年以來,坊間早有「阿爺救市」的說法,只是期望一次又一次的落空。近年內地經濟出現問題,似乎「阿爺」有點自身難保,還會有多少人相信「阿爺」還有餘力「救市」?對港人來說,半年前我們不是說過「通關」後樓市將有「小陽春」嗎?在「樓市小陽春」亦無法兌現的情況下,港人又豈能相信「阿爺救市」的「舊橋」?

筆者認為,如今確實沒有「看升」的理由,似乎沒有「經濟基礎」,亦沒有使人信服的「藉口」,但股市往往就是在這情況下才會上升。

粗略一看,本港恆指成份股的總市值大約是22萬億港元左右,整體市盈率大約為8.68倍。反之,美股裡單是蘋果電腦的市值已超過23萬億港元,市盈率達32.37倍。在持續15年的超寬鬆貨幣政策裡,國際資本都集中在美股身上,港股卻是「不進則退」,恆指成份股的總市值,居然比不上其中一隻美國科技龍頭股。

數月前,某港商曾對筆者表示,去年把某本港二線「收租股」賣掉。他不過是手持5%左右的股份,但仍要逐少出貨,用了超過1個月左右才「全身而退」。該港商更戲言,港股市值太少,要賣掉4至5億港元的二線港股絕非易事,搞不好會「推冧」股價。反之,要4至5億港元的物業「流動性」反而比二線港股高得多。當時,港息尚未完全追貼美息,如要賣出10至20個總值4至5億港元的住宅單位 (假設是同區、同屋苑),確實比拋售2線港股較容易。

如此一來,國際資本要再推高美股絕非易事。連明明專做手機業務的蘋果電腦之市盈率亦炒高至32.37倍,即現價不僅假設了蘋果手機業務可持續穩定增長,還假定了蘋果的人工智能投資將會成功。美股「炒上」不容易,「炒落」卻是順理成章。反之,對國際資本來說,要炒起港股及內地股市卻不見得是什麼難事。單是「阿爺救市」是講不過去的,但問題是內地經濟及生產是否真的完全沒有前景?全世界只有美國才有希望?

無論如何,股市往往在一般人看來「完全沒有上升可能」之情況下,才會大幅上升。至於「上升的原因」,則要在等到股市大升後說出來,才會有說服力。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