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新冠肺炎患者會「延誤診治」? 文:寒柏

醫管局表示,在過去11個月,因「新冠肺炎」入住深切治療部的近300名患者,大約一半人年齡在70歲以下。近日,有一名42歲患者,並無長期病患紀錄,由發病入院至不幸離世,亦只相隔10天。
據報道,有醫生認為該事主「延誤診治」,所以病情嚴重而最終不治。亦有網上消息指事主雖然曾求醫,但那醫生沒有診斷出她患上「新冠肺炎」而處方藥物不對。另外,有報道指,這名患者於入院3日前才開始出現症狀,但入院時情況已急轉直下。有醫生指出,由於很多患者忽視了「氣促」或「氣喘」的輕微病徵,就算只延誤了一天才求診,病情亦可以在短時間內急劇惡化;並提醒市民如出現輕微病徵,一定要及早求醫。他又建議市民可在家中急步行6分鐘,從而測試一下自己有沒有「氣促」或「氣喘」的狀況。

根據醫生和專家的說法,似乎年輕患者不幸離世只因為「延誤診治」,即僅屬「個別例子」。但事實是否如此?想深一層,為何會有「延誤診治」的情況呢?

「新冠肺炎」病毒的潛伏期可以長達24天。期間,患者可以毫無病徵或僅有輕微症狀。那麼,如果患者連病徵都沒有,請問又怎知自己有病呢?又如何可以「及早求醫」呢?醫生的醫術再高明,如果沒有替市民「檢測」,僅靠臨床觀察又如何肯定他們是否患上「新冠肺炎」呢?臨床診斷不行,還反怪責市民沒有及早求醫?或反過來要求市民先在家中急步行6分鐘?

我們絕不應該簡單的把問題歸究於市民「延誤診治」,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講法。其實,避免市民「延誤診治」的最有效方法,當然是要全港市民定期多做「病毒檢測」!

一直以來,市民「延誤診治」的原因,很大機會是因為到西醫診所求醫之際,若病徵輕微,私家門診醫生一般不會建議做「病毒檢測」。疫情爆發初期,若私家醫生向病人提供「檢測服務」,動輒要額外收費過千港元。雖然現在價格回落,但一般私家診所的「檢測費」仍要數百港元。此外,很多醫生至今仍只採取「寧縱無枉」的態度,堅持先作臨床診斷,甚少會主動要求僅有輕微症狀的病人接受「檢測」。其實,醫生就算經驗再豐富,又怎能僅靠臨床診斷就找到「新冠肺炎」的確診者?根本分辨出「新冠肺炎」的輕微症狀患者和一般流感患者也非常不容易了,更何況找出無症狀患者?豈能不倚靠「病毒檢測」?

直到近來,港府才開始增加了「檢測服務」的支援。市民如到某些指定社區中心,由專人取樣,需要至少240港元。港府亦提供了「免費檢測服務」。市民可到某些地鐵站、郵局及指定公營診所拿取「樣本樽」並自行取樣。港府的「檢測服務」雖然是好,但對市民來說亦不算便利。這些服務只覆蓋某些特定的地區,亦主要局限在辦公時間之內。市民總要有很強的自覺性,並清楚了解病毒的危險,才會主動抽時間去做「檢測」。

本來在九月時,港府得中央的支持,曾舉行了「全民檢疫」計劃,並有一共178萬人參與,絕對是港府的一項「德政」。筆者始終無法明白,為何港府的抗疫專家小組竟會忽然認為「全民檢疫」是「毫無科學根據」呢?

根據42歲不幸離世的患者的例子可見,出現症狀到病重,只隔3天時間;病重至離世,僅差距10天。如果大家要避免「延誤診治」,最有效的方法,根本就是要作定期及大規模的「檢測」。透過「全民檢測」來盡早找出所有無症狀患者和輕微症狀患者,怎會是「毫無科學根據」?反而疫情不斷爆發的情況下,醫生僅靠最原始的臨床診斷,或要求市民在家中急步行6分鐘來測試一下會否「氣喘」,這才夠「科學」?

當有患者極有可能因為沒有便利的檢疫措施而不幸死去之際,有醫生還反過來怪責病人沒有「及早診治」?

如今,在疫情嚴峻的情況下,為何不盡早再推行「全民檢疫」?

文 : 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