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八萬五」再遇上「金融風暴」時,怎辦? 文 : 寒柏

承接上文《還敢說當年「八萬五房屋政策」不對?》,香港的經濟發展,已全因「高地價政策」耽誤了23年;「八萬五」、「數碼港」、「科學園」及「中藥港」等鴻圖大計終究無法全面落實,才造成香港今日之困局。

其治誤於「高地價」政策

●港人受「高地價」之苦,人均居住面積僅有161平方呎,而且百物騰貴,生活艱難;傳統本土生意蕭條,「新經濟」及「創意產業」亦無法開展。

●只有最大的幾間地產商受惠,幾近壟斷市場幾十年,但本港的中小型地產商及承建商卻無法發展起來。有趣的是,最大的本地財閥,雖然在香港贏盡賺盡,但卻完全錯失國家發展「新經濟」之商機,亦比不上國內房地產商,其地位及影響力每況愈下。

●香港因專注「高地價」政策的關係,「新經濟」無法開展,貧富懸殊亦使港人內鬥不斷;香港於「大灣區」內已失其位,早被深圳取代。

為了化解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及「貧富懸殊問題」,除了要全面清除「港獨」及「黑暴」勢力,整頓教育、傳媒、政界、法律界、宗教界之外,「覓地建屋」是最根本的問題。早前,有地產商人把香港之亂全歸究於「意識形態之爭」,未免以偏概全。若港人安居樂業,就算有人惡意煽惑,又豈能「一呼百應」?

大刀濶斧的改革才會有用

為了長治久安,及貫徹國家說明「房屋是用來住,不是用來炒」的理念,香港理應重推類近「八萬五」房屋政策,甚至乎參考新加坡,最終建構惠及全民的「保障房計劃」。

●首先,港府要重奪「土地供應」的主導權,可參考港英年代的做法,以「填海」打破土地不足的缺口,在「市區」或「半市區」相連的地方「移山填海」,而非只打離島或水域以外小島的主意。所謂「遠水不能救近火」,只有快速地把「市區」的用地大幅增加,或在幾年間便把「半市區」之地方發展起來,才可更有條件與囤積土地在手的商人討價還價。

●港府只有把「土地供應」的主導權重奪在手,其後的房屋政策才會變得有意義。否則,若「土地供應」依然吃緊,多出來的土地只能聚焦建「居屋」或「公屋」,則私人市場仍然供應短缺,絕大部分中產及專業人士無法受惠,輪候「公屋」的基層市民又仍然要苦等下去,無助解決香港的社會矛盾。

●港府不應只集中處理「公屋」而避談「居屋」。傅統以來,港府以「居屋」可能會「與民爭利」為由而盡量少沾。而且,連「公屋」也不夠的情況下,還說什麼「居屋」呢?其實這一切說法,亦只是怠工和怕了地產商而已。對基層來說,「公屋」是「必需品」,但對所有市民來說,房屋一樣是「必需品」。重點是,即使是中產及專業人士,一樣受「高樓價」之苦,新一代中產明顯「上車困難」;就是千辛萬苦的上車,亦只會有能力購得地產商的「納米樓」。值得一提的是,在「黑暴」及「港獨」問題上,絕大部分中產就算不敢走在前線,但一樣在後方為「手足」吶喊助威。中產之燥動不安,比基層更甚。最終,港府一定要大力發展「居屋」,惠及所有中產及專業人士,才會真正解決本港的深層次問題。

●關於「居屋」的發展,申請者的薪金上限應惠及真正的「中產」,以家庭為單位,申請者只要沒有私樓,亦可申請。甚至乎,可設計出不同級數及面積的「居屋」單位,讓不同收入階層的中產選擇;或以薪金劃分,高收入的中產可以多付。值得一提的是,「居屋」與市場價格掛勾的做法更應該改變。現在市價已遠遠脫離一般市民的承擔能力,縱然再打折,始終仍是太貴。港府對「居屋」之定價,應該以「建築成本價」作為起點,以收支平衡為目標。當然,另一途就是參考新加坡的做法,房屋為政府所擁有,市民享有居住權,這對極長遠的規劃更有利。

●如此「大刀闊斧」的增加土地供應及「居屋」政策,即等同改變了香港的房地產生態,肯定會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激烈反對。參考23年前的情況,港府仍可以廣邀港商投資「新經濟」,防止本港地產商賺盡港人一分一毫、並造成社會動亂之餘,仍可為港商尋找本地房地產以外的商機。此外,香港坐擁豐厚的盈餘及儲備,更應該為港人投資未來。大力鼓勵發展本土的「新經濟」產業是一途,另一途就是成立基金,投資全世界的「新經濟」。由政府主導,引領港商融入國家的發展。

港府無法控制「貨幣供應」,更應該主導「房屋供應」

值得深入討論的是,由於港元與美元掛勾,資金又是自由出進,即港府在貨幣供應上完全沒有主導權。即使樓宇供應並無增加,只要有大量資金流出或息口增加,即會影響香港經濟的動力,並對樓價造成壓力。

如果資金收緊或流出之際,土地及房屋供應又增加的話,亦肯定會使樓價大跌,這豈非使全港市民受害?重點是,港府沒有自主的「貨幣政策」,再加上在「房屋供應」上並無主導權,這就只會使香港如在大海上的一葉輕舟般,隨風浪大起大跌,難以駕御。

由於港府完全無法控制「貨幣供應」,就只能抓緊「房屋供應」的主導權,最終使絕大部分居民不受私人樓宇的格價升跌影響,才能把整個社會穩定下來,方能達至真正的「長治久安」。

如果再遇上「金融風暴」,該怎辦?

如果當我們調整房屋政策時,又遇上「金融風暴」,又應該怎麼辦呢?其實,絕大部分投資買樓自用的業主,都是早年購下單位,很多人亦已把房貸清還。全因為很多業主皆沒有房貸在身,樓價亦已升了好幾倍,現在經濟不景氣,樓價才依然高企。即使樓價下跌三至五成,亦只會使他們身家「縮水」而已。

萬一樓價下挫,最大問題的就只會是房貸比重仍偏高的人。這包括投資者及近年才「上車」的一般市民。關於投資者方面,他們置業並非用來自住,天下間亦沒有穩賺不賠的生意,就只能「願賭服輸」。

至於,近年才上車自住的普通市民,房貸比重仍高,如果因為港府的房屋政策轉變而成為「負資產」,港府亦可以考慮提供支援,從而減輕民怨。這一班市民為數理應不多,港府可以核查清楚他們擁有的淨資產及收入,對有需要的人士提供貸款或直擺援助。只要穩住這班「負資產」,港府的長遠建屋計劃,仍可以繼續執行下去。

文 : 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