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掏空庫房 「明日大嶼」應自給自足 文:吳桐山

特首林鄭月娥在2018年《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的願景,計劃在喜靈洲與交椅洲一帶填海1,700公頃,興建房屋供多至110萬人居住,並創造34萬個工作職位。立法會月前已經通過5.5億元的前期研究撥款,反映整個計劃的通過應該不會延宕多時。在香港填海造地一直存在很多爭議,但經過2019年的黑暴以及2020年至今的疫情肆虐,市民心態和政治環境均有所變化,現階段是有機會抓緊時間拼發展。

不過,香港政府提出的「明日大嶼願景」發展計劃,根據最新公布,工程造價估算達6,240億元。截至2019年底,政府財政儲備為1.16萬億元,以當時的財力來看,6,000多億元的工程造價應該是可以承擔。但經過一年多的疫情,政府財政儲備恐怕已經下降至8,000億元左右,如果經濟復甦力度不強,未來一兩年可能仍然面臨財政赤字。在這種情況下,必須為「明日大嶼」找尋自給自足的發展方向。

事實上,政府一早表示,不排除會以發債及「鐵路加發展」方式融資支持「明日大嶼」計劃。較早前,有金融界猛人王兟則提出以民間資本去支持發展。該計劃大意是分批發債集資1萬億元,年利率大致5%,債券年期為5至15年,然後將「明日大嶼」75%股權或面值750億元的認股權證,由750萬香港市民一人一股持有,意味市民可獲免費派發一股認股權證。另外,25%股權由私營基金管理公司募集250億元,募集對象包括主權基金、國際退休及養老投資基金等。近日更加有人補充建議,說如果善用財技,例如利用港府的信用,以1.3厘至1.4厘息率發債,再以上述的4.5厘至5厘轉借予此公司,如此每年便可賺取300多億元息差。有沒有如此理想,恐怕一切還要看香港的宏觀經濟環境。

不過,「明日大嶼」要發揮最大價值,就必須發展成為高增值的商業中心,這可能與政府承諾的七三比的公私營房屋比例有矛盾。因為如果公屋佔比太大,可能局限了區域的消費能力,不利於發展高增值的服務業或創新科技產業。香港能否在中環、東九龍等商貿中心之外發展新的商業版圖,端視「明日大嶼」的發展定位。

近日疫情稍微受控,政府也加大了力度去推行強檢令和禁足令。與此同時,政府也在加大力氣推動新的立法,為疫後社會重新出發、加快發展做準備。「明日大嶼」作為香港一個重要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可以給香港的發展注入強心針,給社會注入正能量。不需要等到計劃落實,已經可以起到正面作用。

 : 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