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讀財赤時必先搞清的一個問題 文:劉 信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將於下月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鑑於過去幾年,面對疫情期間及開關後的經濟困境,香港政府經已大灑金錢支援市民及企業。導致近年財政赤字日益嚴重,財政儲備大幅減少,下月發表的財政預算案,市民關注財爺會如何開源紓緩財赤問題,同時要改善香港營商環境吸引投資來港。

討論開源問題時,有一個先決問題必須要討論,則是香港現時儲備縮減,連年赤字,究竟是一個結構性問題,抑或一個週期性問題。上述問題的答案,對如何研判香港政府的理財原則有至關重要的影響。

香港聰明人很多,有部分人已經率先解答這個問題,例如有政界人士曾向媒體表示,過千億元的赤字屬於結構性問題。當將問題定性為結構性問題時,要改變現狀,便需要作出根本性的質變,將過去多年奉行的制度結構形式大幅改變。

比方說,香港有一段時間強調要轉型為知識型經濟,結果便是大量工廠北移,技術工人數量大幅減少,為提供足夠支撐知識型經濟的勞動力,大專或以上學位的增加等等,一系列根本性的改變,才能解決結構性問題。

但對於現時香港的財政危機,筆者傾向認為屬於週期性問題。香港財政收入高度依賴賣地收入,疫情前2019至2020年度的賣地收入達1311億元,隨後每個年度分別僅得369億、943億、711億元,本個財政年度預計與2020至2021年度的369億相差無幾。

除賣地收入,另一個減幅較大的財政收入則是印花稅,根據財庫局資料顯示,2022至2023年度印花稅實際收入僅得約700億元,較再上一個財政年度的997億元銳減近300億元。

單看上述數字,便不難發現香港政府現時面對的財政危機,很大程度源於加息潮的直接影響。因為香港樓下過去數年持續下行,結果導致地產商投地更謹慎,市民入市意欲大幅降低,才是香港政府財政危機的主要成因。

隨著明日大嶼、北部都會區等大型項目上馬及落實,香港土地供應未來無可避免地大幅增加,當樓價回落到市民能夠承擔的地步時,地價收入必然會跟隨回落,長遠而言香港高地價政策必然是政府需要思考的結構性問題。

但當相關大型項目未真正上馬之時,現時樓價變化很大程度與利率有關,討論到利率變化則必然是一個週期性問題。特別是香港過去數年為壓抑炒風,設置買家印花稅及新住宅印花稅等辣招,阻礙炒家入市。與此同時,香港資產市場一向因強勁剛性需求及供應極少受內地投資者鍾情,但內房市場近年更制於部分企業過度擴張,再加上疫情改變內地投資者的消費習慣,打擊內地投資者來港投資的動力。

不論是利率抑或內地投資者信心的議題,筆者都認為香港財政危機屬於週期性問題。香港由於自身經濟體系的不足,對周邊營商環境一向極其敏感。作為中西的超級中介人,近年中美關係升溫,環球不同的經濟挑戰,自身經濟必然會受挫。一如科網股爆破、負資產飆升、沙士襲港的幾年,經濟環境差劣房產市場下行,政府必然同時面對收入減少及紓困開支大增的環境而赤字。當外圍經濟條件改善時,財政危機自然迎刃而解。

當然,定性在週期性問題下,財政危機仍然需要解決,本週稍後筆者將評價坊間現時最多人討論的方案,及筆者眼中認為最可行的方案。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