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林鄭月娥發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一直以來,港府的施政報告涉及多個範疇,但最值得留意的當然是土地及房屋政策的篇幅,扼要如下:
▪︎ 港府已覓得350公頃土地,供未來10年興建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
▪︎ 中、長期提供40至50萬個公營和私營房屋單位,加上「北部都會區」,於2031至2032年後的下一個10至15年供應達56.5萬至68.6萬個單位。
▪︎ 透過賣起或鐵路招標,爭取未來10年準備17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10萬個單位。
▪︎ 不輕言重推「租者置其屋」或大量重建屋邨。
▪︎ 提供過渡性房屋額外5,000個單位,整體供應將增至2萬個單位。
施政報告裏,尚有不少枝節,亦有談及增加土地供應之範疇,但無論如何,以上的主要大項,已清晰描述了香港的土地及房屋政策之走向,並把當權者的理念表達清楚。
首先,經過中央官員多次探訪基層,並對香港的房屋短缺及居住空間不足等問題表示關注之後,在基層的住屋問題上終於得到比較積極的回應。早前,有報道指公屋輪候時間達至6年,且香港有接近200萬人活在貧窮線之下。港府及本地的房屋專家有什麼回應?
當時,有專家在公屋嚴重稀缺的情況下,還建議港府把公屋送給市民,並讓他們自由買賣。他們認為,只要港府出讓公屋,居民便可以夠錢向發展商購買私樓了。港府則只顧吹噓需要用超過9個月時間興建的「過渡性房屋」,還只得1.5萬個單位,完全不可能滿足社會需求。不諱言,香港資本家的貪婪及對基層的剝削,已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如今,港府正式定下10年內建33萬個公屋單位之目標,算是首次正式回應中央官員的要求。
香港公屋對申請人的入息及總資產都設有清晰的上限。以3人家庭為例,每月最高入息上限為24,410元,家庭總資產亦不得超過469,000元。未來10年的公屋供應大增,對基層無疑是喜訊,但值得大家留意的是,港府對居屋及私樓的看法。
林鄭再次申明立場,不會輕言重推「租者置其屋」。換句話來說,當年港英政府曾推行的「居屋」不會是現在的發展重點。這亦表明港府不會考慮興建內地的「保障房」或新加坡的「組屋」。一般小市民及絕大部份中產,都只能繼續購買私樓。
那麼,私樓的供應將會怎樣呢?閱遍整個報告,港府比較實在的「意圖」,就是一段:「透過賣起或鐵路招標,爭取未來10年內興建約10萬個單位。」簡單來說,就是透過現行的體制及運作,每年大約只增加1萬個單位左右。
值得關注的是,港府定下這個私樓之目標,尚未有具體的土地供應作支持,因此用上了「爭取」二字。如此一來,港府在私樓的供應之規劃上,基本上是如現在完全沒有分別的。當然,港府也有談及「北部都會區」,亦表示希望在2031年以後的房屋單位供應量,每年可增加大約4萬至5萬個。但這只是一個在至少10年開外的願景,並且是一個公屋及私樓的總數。我們絕不能假設港府打算在10年後將大幅增加私樓的供應。
如此一來,這個港府在房屋供應上的整體布局,又代表了什麼呢?
▪︎ 據報,每個公屋單位的平均成本約88.5萬港元。港府在未來10年興建33萬個單位,需要投入的成本便有大約2,904億港元。除了興建公屋外,尚需要興建道路、醫院、消房局、學校、屋邨商場、街市、公園及休憩場所等等,綜合成本肯定更高。如果牽涉的總金額有4,000億港元,港府每年的額外建築成本便至少有400億港元。我們尚未計算當中的營運成本。
▪︎ 由於公屋及相關措施是港府給予基層的社會保障網,港府的在公屋範疇上的絕大部份建築費用及開銷,都無法賺回來。錢從何來呢?港府尚可動用儲備。但港府還要規劃未來及興建多項創科及融入大灣區的工程,在可見將來的現金流亦會有壓力。最直接的解決辦法,便是向小市民及中產「開刀」,增加入息稅。
▪︎ 除此之外,港府當然可以繼續靠「賣地」來填補庫房。但香港私樓的供應仍只維持在每年1萬個單位左右。如何靠這每年1萬個單位來增加庫房收入?當然就只能是繼續維持「高地價政策」了。
簡單來說,港府的土地及房屋政策思路就是以「重推公屋」來照顧一直被漠視的基層,但對於一般小市民及中產來說,我們仍會繼續與「高地價政策」共存。
筆者認為,儘管施政都需要考慮實況及循序漸進,不宜操之過急,但並不代表我們可以大膽一些。例如:
▪︎ 每年大約1萬個私樓單位供應的目標,明顯太過保障本港幾大發展商。以香港的自然人口增長的情況來說,每年私樓單位供應至少可以達至2至3萬個單位以上。我們尚未計算近年越來越多內地專才來港定居及投資等因素。
▪︎ 回歸初年的「8萬5政策」未成功,只是時機不對。每年8萬5個單位絕非一條「死線」。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我們不必硬推「8萬5」,但在樓市暢旺的時候,就算每年推出上10萬個單位,亦可以輕鬆的被市場吸納。大幅增加土地及房屋供應,並不一定會製造「負資產」,反而可以惠及更多市民、投資者及中小型發展商。
▪︎ 就算港府傾向維持「高地價政策」,亦應該重奪的「土地權」。除了引用「土地及收回條例」,亦應該修訂「新界土地條例」、「保護海港條例」及「保護郊野公園條例」。港英政府治港的156年期間,從來不受諸般條例所限制,但回歸前亦一直奉行「高地價政策」。港府要先奪回絕對的「土地權」,才可長治久安。否則,港府施政只會處處受財閥制肘,無法做好規劃。
▪︎ 如只聚焦興建公屋而維持「高地價政策」,私樓建屋量又沒有增加,全港絕大部份市民及中產的深層次矛盾都未必能獲得緩解。所謂「不患寡患不均」,一般市民與公屋居民的矛盾或會越來越明顯。
▪︎ 單在住屋問題上,除了單位供應不足之外,香港人均居住問題只得161平方呎。除了「籠屋」及「劏房」問題之外,其實香港絕大部分市民的居住空間也十分狹小。以一般中產的為例,大部份4人小家庭的居住面積,不過是600至800呎左右。增加人均居住面積亦顯得十分重要。
最後,所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香港的深層次矛盾已纏擾多年,為政者亦只能循序漸進的為香港解開一個又一個的「死結」。我們亦不可能苛求港府可以立刻把形勢扭轉過來。但如果過分妥協及不敢大刀濶斧的推行改革,港府仍只會繼續在「死胡同」裡打轉,根本無濟於事。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自由撰稿,醉心武俠小說創作;近期發表《汴京遊俠傳》、《獵頭交易》、《清明上河記》和《天人》等小說。著作還包括《金庸雅集:武學篇》和《金庸雅集:愛情、影視篇》等等。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