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過當的後遺症開始顯現 文 : 吳桐山

有留意吳桐山過去一周文章的朋友應該知道,自從農曆年初四我從內地回港,發表了多篇文章,不是說疫情有多嚴重,而且說內地防疫過當,帶來的後果會更嚴重。

到執筆時,美國、日本等多國對中國公民甚至到過中國的外籍人士實行「封關」,多個國家蔓延一篇對中國人的恐慌,甚至香港也有醫護以罷工作威脅要求「封關」,這都是後遺症的其中一方面體現。

千萬別誤會,吳桐山不是說防疫不重要,更不是建議大家不用注意個人衞生。但觀乎自農曆新年以來,短短十來天,內地由中央到地方,防疫措施層層升級,有多少是科學、理性、有效的?有多少是屬於反應過敏、防疫過當?大家不妨細心思考。

要防疫,就可以限制所有健康的人外出?據我有限了解,最起碼有黃岡市、溫州市、漣源市、漢川市等多個城市,發文限制所有城區人員離家外出,規定每戶每兩天只能派一人外出採購。據我所知,這種情況在農村更為普遍,很多鄉村都「封村」,禁止外人進入,也禁止村內人外出,除非是救護車送醫院。

要防疫,就要一刀切限制所有工商業活動?包括餐廳、電影院、網吧,各種場所都一紙文件就要關門?

要防疫,就要一再延長春節假期?

要防疫,就要一再延長高速公路對7座以下小客車免收費?這是鼓勵出行的意思嗎?

不要誤會,吳桐山不是鼓勵你多外出。不過,個人出於衞生理由減少外出,與政府用行政手段禁止公民外出,自願與被禁,是兩回事。

這些防疫過當措施,衍生出兩個影響極其深遠的後遺症。

第一、在國內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恐慌氣氛。很多人從除夕開始,十多日自願或被迫留在家裡不出門,大家都覺得外面有「世紀疫症」,出門就有生命危險。恐慌衍生了很多怪現象。例如仇武漢、仇湖北,一些地方基層官員,要求申報家裡有沒有來湖北親戚,瞞報的要丟官。又例如仇不戴口罩的人,所有巴士、超市、商場都規定有口罩才能進入,但卻沒有充足的口罩供應。這衍生出:沒有口罩如何才能進藥房買口罩的笑話、段子,因為保安人員說外出必須戴口罩,否則小區門都出不了,但我就是因為沒有口罩要去買口罩啊。這成了一個哲學問題。一些地方更出現沒戴口罩出門被人暴打的鬧劇。這些荒腔走板的事,都是恐慌的表現。

恐慌,還不是最嚴重的後遺症,問題是外面有人會利用你的恐慌。香港人不會陌生,香港有很多反中國人士,美國、歐洲也有很多反華人士。你中國人自己都對疫情如此恐慌,這還不是我趁機利用你的恐慌,煽動恐華、排華的最佳時機?這遊戲怎麼玩,不用我多費唇舌了。香港醫護罷工,僅僅是一宗小事。中國外交部批評美國帶頭限制中國人入境是帶頭煽動恐慌,這我有點不能認同,難道中國國內老百姓那些恐慌情緒,也是美帝煽動起來的?應該說是你自己用力過猛,變成了防疫過當、防疫恐慌,美帝只是順水推舟,利用了你的恐慌而已。

重回行政主導時代

第二個後遺症很少人觸及,但更為深遠。這次運動式防疫,令中國一下子倒退回完全行政主導的時代,所謂依法治國淪為空談。在疫情面前,大家都瘋了,防疫成了政府唯一的任務,行政手段無限擴大。譬如上面提及的限制外出,哪條法律授權市長、縣長、村支書去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哪怕是《傳染病防治法》,都只是可以限制病毒攜帶者的行動自由,怎麼能限制健康、無罪的公民的人身自由呢?憑什麼?如果你說病毒的傳播能力強,但再強,所謂無罪假定,你不能假定所有人都是病毒攜帶者吧。而現狀是你只要舉著防疫的旗幟,權力就是無限大,這是很恐怖的。

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說道,根據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近日報告,美國2019-2020年流感季已經導致1900萬人感染,至少1萬人死亡。截至2月2日,中國確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肺炎17205例,死亡361人,治愈475例,「這些數字對比發人深思。」

的確發人深思,但兩國的防疫措施,何嘗不發人深思呢?美國疫情這麼嚴重,何曾見美國限制公民外出?何曾見美國宣布全國放假?何曾見美國宣布各行各業停工停業?對美國政府而言,他們根本不用也不能考慮這些中國式的防疫措施,因為美國政府很清楚,他們沒權這麼做。美國哪個州政府、市政府可以宣布:所有人給我留在家裡,禁止外出。

深層次地說,這涉及到中美兩國不同的治國理念。中國是個人服從集體,因此為了降低集體的風險,犧牲個人權利是理所當然的;而美國是尊重個人權利,不能接受說為了降低整體風險,侵犯個人自由和權利。因此美國要立法禁止個人持有槍支一直不成功,就是基於這種不能為了降低群體風險而犧牲個人權利的思想,不能為了降低風險失去公義。因此過去兩年美國的流感疫情哪怕比今年更嚴重,也不見有這種中國式的防疫措施,沒有恐慌,也沒有外國禁止美國人入境。

從中國外交人員開始批評外國限制中國人入境來看,決策層似乎開始覺醒,但我認為已經是後知後覺。我想說,這兩個後遺症,影響是深遠的。反華勢力利用恐慌煽動恐華情緒,不是一時三刻你說停就會停。至於那種無限放大行政權力的中國式集中辦大事的做法,究竟是優勢還是劣勢?只有歷史可以告訴你。從中國過去幾十年的歷史觀之,不是很樂觀。

文 : 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