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失業率升,因行業轉型? 文:陳凱文

雖說《港區國安法》和《維護國安條例》已經實施,主流反對派從建制中徹底退場,但不等於對方的支持者轉換立場。(資料圖片)
雖說《港區國安法》和《維護國安條例》已經實施,主流反對派從建制中徹底退場,但不等於對方的支持者轉換立場。(資料圖片)

眾所周知,雖說《港區國安法》和《維護國安條例》已經實施,選制和地區治理亦已完善,主流反對派因而從建制中徹底退場,但是不等於對方的支持者轉換立場,這點可從改制後的立法會和區議會選舉結果之中看到:總投票人數跟建制派過去的投票率相若,意味着對方壓根兒不去投票,變相杯葛選舉。即使當局已經修例,禁止教唆他人不投票或投白票的行為,但教唆者在境外的話,也是難以執法。
換言之,在香港跟外網連通的情況下,境外反華文宣實乃禁之不絕,仍然居港的反對派支持者,則可以行動或互聯網搞軟對抗。雖然不少建制中人都強調,我們要警惕軟對抗,但在現行法規下打擦邊球,乃是軟對抗的顯著特徵,尤其是對方以反諷或歧義句構,抨擊政府施政,拿本地經濟或民生方面的政策做文章時,大玩內地網絡用語中的「高級黑」,即使擺到明是煽惑他人憎恨特區權力機關,當局也是無可奈何。

個別行業失業率攀升,有媒體引述餐飲業意見,宣稱失業率上升與「行業轉型」有較大關係,引入外勞並非主因。(資料圖片)
個別行業失業率攀升,有媒體引述餐飲業意見,宣稱失業率上升與「行業轉型」有較大關係,引入外勞並非主因。(資料圖片)

在此情況之下,建制中人越是叫嚷着要警惕軟對抗,對方反而越是得意,情況如同一個鬧騰的小孩,你若是只能嚷嚷,卻沒法子收拾對方的話,結果只會令對方變本加厲。更重要的是,正所謂「打鐵還須自身硬」,當局在施政上少點甩轆,多點關注發展過程中,提高社會整體流動性,如何讓普羅大眾產生獲得感,其他建制中人少製造一點公關災難,令對方少點可以做文章的話柄和彈藥,才是從根本上減少軟對抗的可操作空間。
可是得罪人也要再說一次,不論是所謂建制派,還是當局近年來釐定政策時,都是越來越右傾,向本地商家傾斜,兩年前的輸入外勞,以及本年通過的扣減長者乘車津貼,都是典型例子。由於在選制未變,所謂建制派和當局政策,並未有此顯著右傾的跡象,你要讓不存政治偏見的市民,相信如此轉變,跟反對派在選制改變後退場無關,所謂建制派不是在政敵缺失下,越發放飛自我,實在是缺乏說服力。

更加讓人憂慮的地方,是那些支持右傾政策的文宣,猶如用自主神經系統思考的產物,其論據連直立人都說服不了。以輸入外勞為例,只要經濟不景氣,便會推高本地失業率,屆時便會被人拿來做文章。正因如此,當政府近日公佈數據,指出個別行業失業率攀升,如建造業與餐飲業分別增加0.5%及0.3%,失業率升至6.8%和6%之時,有媒體煞有介事地加以辯解,並引述餐飲業意見,宣稱失業率上升與「行業轉型」有較大關係,引入外勞並非主因。
然而,縱觀整篇報導,都看不到餐飲業有何所謂的「行業轉型」,只看到對方宣稱業界「多個渠道無法聘請足夠本地員工才輸入外勞」、「疫下雖有不少食肆結業,但退休、轉行或移居外地等因素令業界人手至今依然不足」,以及「吸引年輕人入行並不容易」,上述因素只是資方陳述自己招工難的理由,跟所謂的行業轉型沒任何關連,而且解釋不到何以餐飲業若如對方所言,人手面臨短缺,何以行內失業率,會高於整體失業率近2.5%。

所謂「行業轉型」之說,解釋不了何以餐飲業失業率高於整體失業率近2.5%。
所謂「行業轉型」之說,解釋不了何以餐飲業失業率高於整體失業率近2.5%。

事實上,只要對於供求定律有基本認知,都會明白價格是影響供求的決定性因素。業界只提招工難、吸引不到本地年輕人,卻絲毫不提工資,說到底是內地平均工資低於香港,政府容許對方輸入外勞,結果便是讓僱方可以先故意壓低工資,好讓業界宣稱本地招工難,以此申請輸入外勞,之後再把工資較高的本地勞工裁掉,造成本地餐飲業員工的失業率攀升。
由是觀之,只要兩地在某個行業存在薪酬差異,容許另一地的員工應聘,結果必然是拉低該行本地薪酬,僱方亦會設法裁掉工資較高的本地員工,從而推高該行的本地失業率,這是經濟定律,所以部分媒體才想淡化外勞對於本地員工的影響,緩和階級和陸港矛盾,奈何對方所編出的所謂「行業轉型」,又說不出個所以然,只能說拙劣的無效辯駁,有時候比閉嘴更加倒米。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