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階段必須加強中史教育 香港學生要傳承好中華文化

立法會日前辯論由劉智鵬議員提出的「將中國歷史列為高中必修科目」的議案,最終由管浩鳴議員刪去「高中必修科目」,改為將中國歷史列為整個中學階段「必須學習經歷」的修正案獲大比數通過。2012年發生的「反國教」事件之後,香港社會已經認識到青少年學生缺少國史教育對社會造成的重大影響,中學階段須加強中史教育早有共識,不論是否將中史列為高中必修科,中學階段都必須加強中史教育,強化學生對國家和國民身份的認同。

中學階段必須學好中國歷史,讓學生更好地認識中國歷史文化,這既是香港社會現實的需要,也是香港長遠發展的需要。經過百多年的英國殖民統治,香港在中國歷史文化教育方面,長期不足,不要說青少年學生,許多成年人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認知也很不足夠。這一問題在2012年的「反國教」事件,以及之後的一連串社會動亂事件中,顯得十分凸出,因此,在中學階段加強中國歷史文化教育,也已經在社會形成共識,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從香港長遠發展來看,中國正在邁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為中華民族的復興而努力奮鬥,香港也應積極投入中華民族復興的建設中。而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傳承和發展,將是推動中華民族復興的力量源泉,香港必須從青少年一代開始,就學好中國歷史文化,才能擔起重任,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中,更好地貢獻香港的力量。

現階段將中史科列為高中必修科目,確實存在一些具體的困難,包括學校師資不足,學生的準備不足等問題,暫緩作出這一決定無可厚非,但是,即使不將中史科列為高中必修科,政府當局、辦學機構和教育團體,以及各學校和相關科目的教師,也必須有意識地強化中學階段的中國歷史教學,讓學生更好地了解及掌握中國歷史、地理和文化知識,傳承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強化青少年學生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自豪感。

劉智鵬在議案中提議,將現時高中選修科目中的中國歷史科,更名為中國歷史地理文化科,這一提議確有高明之處。中國歷史科不應該只視為一門傳授知識的科目,而應以傳承中華五千年文化,增加學生的文化認同為目標。中國歷史從來都注重中華文化的傳承。在這次立法會議案辯論引發的社會討論中,有人對中國歷史從遠古時期的「三皇五帝」講起,提出疑問,認為「三皇五帝」並無準確的歷史文字記錄,大多是源自傳說,充滿神話色彩,對於這部分內部列入中國歷史教育,充滿疑問。

劉智鵬
劉智鵬

確實,「三皇五帝」並不屬於信史,甚至連「三皇」到底是誰,也有多種不同的說法,有人說是天皇、地皇和人皇,有人說是伏羲、女娲、神農氏,也有說是伏羲、神農氏、軒轅氏等等,說法不一。不過,中國傳統上將中華文明由「三皇五帝」說起,其實正是注重中華文明源起的表現。

三皇五帝
三皇五帝

「三皇」最權威的說法,是伏羲氏、神農氏、軒轅氏。伏羲創造了陰陽八卦,創造了中醫的九針,創造了結繩記事的方法;神農氏也被後人稱為炎帝,創造了農耕、中醫藥,撰寫了三易中的《連山易》;而軒轅氏也被後人稱為黃帝,用倉頡造文字,留下了《黃帝內經》成為中醫的重要源起,撰寫了三易中的《歸藏易》。中國人重視「三皇」的傳說,也常常把自己統稱為「炎黃之孫」,正是注重中華文明的源起,重視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年而不中斷,就得益於這種重視文化源起和傳承的精神力量。將中國歷史科改名為中國歷史地理文化科,能夠更準確地將中學階段的中國歷史教育,定位於傳承中華文化。

立法會最終大比數通過管浩鳴的修正案,在原議案的基礎上,刪去「高中必修科目」,將改為將中國歷史列為整個中學階段「必須學習經歷」,緩解了將中史列為高中必修科可能引起的社會爭議,同時也強調中學階段必須學習好中國歷史,政府當局必須重視這一意見,進一步強化中學的中國歷史文化教育,提升青少年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對中國國民身份的認同感,增加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