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政策】(1)平均等5.9 年 創22年新高 輪候公屋無了期 基層痛斥政府「得個講字」

基層市民想要有瓦遮頭,談何容易。公屋輪候時間由特首林鄭月娥2017年上任時平均4.6年,已上升至2021年9月底最新長達5.9年,創22年來新高。

一般家庭輪候時間長,單身人士輪候時間更長。有51歲單身漢由單身經歷結婚再離婚,輾轉15年仍未等到上樓,已等到沮喪;亦有80歲單身長者等了4年音訊全無,直斥政府欺騙市民。

現屆政府聲稱,任內公營房屋建屋量較上屆高,又指未來10年會增加公屋供應,但在建屋數字遊戲下,基層市民只看到公屋輪候時間不斷上升。特區政府換屆在即,能否解決這項「老大難」問題,相信是市民最為關注。

文:本刊記者 圖:黃冠華、資料圖片

香港房屋委員會最新2021年9月底公布的公屋輪候時間,一般申請者平均輪候長達5.9年,而單身長者亦達3.8年,兩者均為1999年3月底以來最高。整體254,500宗申請中,一般申請有153,700宗,非長者一人申請則有100,800宗。

陳帆:10年後供應始能滿足需求

翻查資料,特首林鄭月娥在2017年上任時,一般公屋申請輪候時間為4.6年,單身長者則為2.6年,而林鄭月娥在任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卻聲稱,任內公營房屋建屋量達96,500個,較上屆政府增加3萬個,又指未來10年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可興建約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足以滿足未來10年需求。不過,有關藍圖有可能只是空中樓閣。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在立法會解釋相關政策時,承認就算在沒有新申請下,也要到第10年,供應才能滿足需求,相信要10多20年,才可做到3年上樓目標。

51歲曾先生:單身排到結婚再離婚

「我感到很沮喪,單身我又排不到,結婚也等不到,現時離婚了,也是無聲無氣,真不知如何計算!」51歲任職超市倉務員散工的曾先生,向記者道出15年來所經歷的人生轉變,唯獨是輪候公屋的「等待」狀況維持不變。

曾先生大約半年前入住油麻地唐樓一屋18伙的床位,月租1,500元。記者走進單位時,內裏煙霧瀰漫、光線幽暗,也沒有通風,以木板分間出一行行上下兩層的床位。曾先生住在一個上層床位,空間極之狹小,內裏塞滿所有家當,關上「門」便像「棺材」一樣,睡覺時轉身也有困難。他坦言因租金越來越貴,加上疫情下工作及收入不穩定,唯有揀最平但最方便的地方居住:「這兩年很慘,賺不到錢,公司不敢投入太多,現時限制我開工,我過着這種生活已差不多兩年。」

其實曾先生早在2006年以非長者單身身份申請公屋,兩年後曾按「特快公屋編配機制」,獲分配屯門一個凶宅單位,但當時他在機場工作,嫌交通不便而放棄,自此再未獲派任何單位。期間他曾租住劏房、套房、賓館等,租金由4千多元至7千多元不等,需要找兼職幫補租金,甚至為了繳交按金、上期及地產佣金,不惜露宿街頭儲錢,只希望能捱到上樓:「大概過了8、9年,個心態已經放棄,只不過仍在排隊,因為每年去房署查詢,答案也是一樣,說很快到你。」

現行輪候方式欠缺透明度

2016年,曾先生與拍拖多年的女友結婚,房署將他由非長者單身申請,轉為家庭申請,繼續輪候。適逢曾先生因工跌傷腰骨,加上本身患有脊椎炎,須臥床休養。他回憶當時「兩公婆」租住劏房,拗撬漸多,最終離婚收場。於是房署又將他調回非長者單身隊伍輪候:「等到而家已經十幾年,十幾年都上不到樓。我搞不明個制度,問過多次,都問不到結果。」

眼見多年來身邊不少同屋住戶,因應不同情況很快就獲安排上樓,曾先生慨嘆:「身體不好的很快上樓;比我遲申請的又已上樓。為何這樣?是否要我打跛隻腳先有?」他批評現行制度欠缺透明度,即使是計分制,亦應考慮讓輪候人士選擇是否繼續等待:「要讓我們知道底線,例如等了15年或者20年便可以優先,又或者乾脆說明要等到60歲才有,那我便60歲才申請。」

81歲韋先生:政府「講大話」

不過,就算是長者申請公屋,等候時間亦不短:「政府說3年零9個月畀你,畀甚麽?膝頭對上就係髀!」81歲的韋先生中氣十足,直斥政府「講大話」。他向《堅雜誌》記者展示房委會申請公屋文件,顯示申請日期為2018年1月2日:「他們說長者計分不同,現時說長者只要等3年零9個月,得個講字,欺騙人,我有證明給你看。有沒有你應該跟我說聲,但一直以來全無消息。」

韋先生原先經營鐘錶小生意,太太早年因病去世,二人並無子女。2017年生意失敗後,他靠領取每月約6,300元綜援金連租金津貼過活,只可以租住月租2,000元的床位。他坦言自己也不想住床位,希望能夠上樓:「在這種地方住,吸二手煙都吸死你,但有甚麽辦法?無!我現時還算強壯,可以自己生活,但過一、兩年,我不知會否有事,有間屋給我,就不用住這種地方。」

苦候4年,韋先生曾兩次接獲「特快公屋編配」信件,但最終都抽不中,他形容等候上樓根本是「無了期」:「已不是輪候問題,而是(政府)講假話。現時要間屋也這麽難,我可以怎辦?」

施麗珊:等到老先有機會上樓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解釋,現時逾25萬宗公屋申請個案中,非長者單身人士申請佔近40%,但每年獲編配單位最多只有2,200個,等候年期必定最長:「你可以想像,其實要等到老先有機會上樓。公屋整體數字沒有增加,等到年老時亦會出現輪候擠塞,因為一人單位編配額少,所以現時長者輪候時間亦要延長,這些都是大問題。」

除了編配單位少,非長者單身人士須透過計分制決定上樓次序,年紀越大、輪候時間越長,分數越高,施麗珊認為,很容易出現年輕申請者被年長申請者「打尖插隊」的情況:「計分制最大問題,可能是單身人士雖然很年輕就開始輪候,等了10多20年,然後有一個50多歲的人入來排隊,他就會即時被超前。」

短期應增建過渡性房屋

房委會最新公布公屋平均輪候時間5.9年,其實並不包括非長者單身人士。施麗珊表示,不少輪候公屋的單身人士,居住在床位、板間房、劏房等惡劣居住環境,但估計按現時政府的建屋速度,最少要10年以後才能逐漸紓緩公屋輪候時間,她建議政府短期應要透過增建過渡性房屋,協助相關人士改善居住環境。

施麗珊又建議,政府應增加長時間輪候公屋人士的現金津貼,以及落實推行劏房租務管制,希望「透過幾劑藥之下能止一止痛」,但長遠仍要靠開發更多土地,才可解決整個土地及房屋問題。

73112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