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元」恰如銀行處理壞帳 文:寒柏

全球開始興起「去美元化」的浪潮,各國始用「本幣結算」。預期,以美元作為結算的交易量及作為儲備貨幣的比重,將會繼續下跌。

一直以來,美元作為世界最流通的貨幣,亦是各國的最主要儲備貨幣,世界各國都手持大量的美元及美債。以日本為首,中國次之,算是美債的「兩大債權國」。當然,美債尚有大量私人投資者持有,再加上美聯儲以美債作為發行美元的基礎。日本和中國雖然算最大的「債權國」,但其一舉一動對美債影響,則被一般媒體所誇大。

世界各國央行手持美債,則有如各大銀行向某些「大債仔」貸款的情況一樣。某些企業作為各大銀行的「大債仔」,其自身的生意模式正在走下坡,收入及盈利下滑,它們如何繼續向投資者及「債主」交出成績表呢?

一般大企業,就是透過收購合併,把其他公司併入集團來。如果收購後的利益比成本高,便可以繼續保持業績增長。但若萬一收購成本比利益高的話,起碼首一、兩年都仍能交出成績表,然後再為前景瞎編一通,多半也能胡混過關。這情況與美國向其他國家發動貿易戰及金融戰,或輸出顏色革命及戰爭一樣。

打劫搶掠的成本效益會較難控制,有時候本小利大,有時候則要「倒賠」。此外,搶掠亦需要布局,收益亦很大機會要滯後,與靠生產經營圖利的模式不一樣。

在這情況下,債務到期時怎辦?「大債仔」便只能「以債養債」,即不斷以「再融資」(Refinancing)的方式償還舊債。簡單來說,銀行深知「大債仔」的「經營帳」一團糟,但似乎其「投資帳」尚可,至少有故事好說,其「融資帳」亦尚未出現問題,便只好馬馬虎虎的讓「大債仔」繼續「以債養債」了。

各大銀行是否都成為「冤大頭」呢?為何當初見這「大債仔」的「經營帳」開始出現問題時,還不趕緊「撤資」?

看緊公司的「經營帳」,當然是最正宗的「教科書」指引,但在現實世界裏,任何行業的經營總有起跌,不可能恒常出現經營現金流入與盈利。此外,不少公司的經營狀況一般,但勝在懂得做買賣,且持續透過收購合併而大賺。或有公司真的可透過併購而重新整合出新的生意模式。總言之,在現實世界裏,絕少銀行會因為某些公司的經營帳出問題便立刻「收水」。特別是對待「大至不能倒」的大企業,極少銀行會主動「收水」。少了這筆「大債仔」的生意,有其他替代嗎?不怕「收水」會造成「骨牌效應」而弄至「血本無歸」嗎?

美國正是「大至不能倒」的「超級大債仔」。多年來,環球央行都是得過且過,但自2008年金融海嘯起,美聯儲以「量化寬鬆」挽救經濟,且多年來以「超低息政策」托市,已響起了美元的「警鐘」。

「量化寬鬆」類近向「債主」申請「減債」(Haircut),「超低息政策」即等同「不付利息」。其他國家對這「超級大債仔」所持的態度是怎樣呢?

當時,中國響應美國的「量化寬鬆」,亦宣布將投入4萬億人民幣基建,同年亦向內地銀行體系釋放出8萬億人民幣貸款。各國央行亦宣布減息,這背後的思路,是所有「債主」都知道這「超級大債仔」快不行了,但它卻是「大至不能倒」,所以大家只能繼續「放水養魚」。

各大銀行對付「超級大債仔」的情況也差不多,絕不會輕舉妄動。「超級大債仔」付不起利息?在可行情況下,銀行不僅會「再融資」,甚至乎借錢給「超級大債仔」付利息。大家都希望「超級大債仔」可以成功渡過難關。無論如何,所有「債主」都是「見步行步」再算。

由2008年至今的15年時間裏,美國經濟的復蘇似有還無,美國國債上限卻持續上升。近年,美國出現嚴重的通脹。為了穩住美元的購買力及遏止通脹,美聯儲大幅加息。換句話來說,這有點像「超級大債仔」多年來都沒有付利息了,本年度的再融資市場出現滯銷,「超級大債仔」不得不咬緊牙關付利息,還不斷提高利息來增加美元及美債的吸引力。增加利息有望遏止通脹,卻同時間有可能摧毀金融市場及經濟。各國央行及國際投資者都知美國身處在兩難局面,情況不太樂觀。

由於「超級大債仔」是「大至不能倒」,各「債主」只能按兵不動。現時,這「超級大債仔」的情況越來越差,無論是「經營帳」、「投資帳」及「融資帳」都開始出現問題,當下形勢似乎比2008年更差。另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是,「超級大債仔」還有甚麼「板斧」可以扭轉乾坤呢?

「超級大債仔」經營不善,短時間內不可能改善其「經營帳」,因此只能從「投資帳」及「融資帳」入手,方能改善整體情況。其中,這「超級大債仔」的「投資帳」,放在國家層面的話,就是指美國近年所發動的貿易戰、科技戰、顏色革命及熱戰等等。換句話來說,美國經營不善,就只能靠掠奪了。

中國作為「大債主」之一,當我們繼續支撐美國的債務,則等同變相支持其掠奪行為。美國的掠奪對象是誰?中國肯定是其中之一。換句話來說,如中國繼續增購美債,這豈非等同要中國出資讓美國來掠奪中國?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