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業鏈要慎防「太勁」 文:吳桐山

中美貿易戰再起波瀾,4月17日,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宣布發起針對中國海事、物流和造船業的301調查,同時宣布計劃針對中國鋼鋁產品採取新的限制措施,包括將對中國鋼鋁產品的關稅提高至現有水準的3倍。貿易的本意應該是互惠互利,但隨著中國製造業的日益強大,中國在眾多高技術產品上越來越佔據優勢。中國是製造大國,固然要掌握核心生產力,但我認為同時要在產業鏈方面加強與周邊的國家和地區協調發展,有意識地鞏固互惠互利的關係。

中國在2001年12月加入世貿(WTO),當年中國加入世貿,是以開放內地市場來換取其他國家減免關稅。20多年前,中國還處於「世界工廠」的初級階段,出口產品技術含量不夠,主要都是工業品。西方發達國家認為,讓中國為他們提供大量廉價勞動力,然後自己向中國出口高附加值的產品,是「一家便宜兩家著」。但近年中國在技術上急起直追,情況開始發生轉變。

去年起,我開始觀察到中國在新能源車和手機這兩個重要的產業鏈上,開始令其他國家受到威脅。去年中國的汽車總產值已經達到11萬億人民幣,佔全國GDP比重近10%,首次超越房地產成為第一大經濟支柱。與此同時,中國的新能源車佔比,剛剛超越一半,而中國新能源車產銷量佔全球比重超過60%。相反美國電動汽車的發展明顯滯後。特斯拉不僅在中國的銷量受到國產新勢力的打擊,連在境外市場都要面對中國車的直接競爭。

過去我曾經撰文分析過,美國近年之所以越來越反華,根源就是因為美國的科網巨頭無法進入中國市場,賺不到中國的錢。反觀特斯拉由於在中國有好處,所以馬斯克就顯得很親華。但如果特斯拉的蛋糕被搶走,恐怕也會翻臉不認人。之前耶倫訪華,說中國「產業鏈過剩」,有人提出,不是「過剩」而是「太勁」。但猶如武林高手一樣,「太勁」的人往往是孤獨的。

搶佔汽車手機市場令日韓防備

另一個重要的產業鏈就是手機,今年第一季度,IDC的數據顯示,三星手機出貨量略跌0.7%至6010萬部,蘋果手機出貨量大跌9.6%至5010萬部。三星和蘋果手機失去的市佔率,都被中國手機廠商瓜分了,包括小米出貨量大升34%至4080萬部。如果小米和華為能夠繼續高歌猛進,以如此高雙位數增速搶佔市場,一兩年內,三星和蘋果的地位可能不保。

中國的產業鏈超級完整、超級高效率,現在唯一「有求於」西方的,就是高端芯片。從此我們不難理解,為何日韓、荷蘭願意配合美國制裁中國?一方面當然是懼怕美國的淫威,但另一方面,從自己的利益而言,這些國家尤其是日韓很清楚,中國的產業鏈繼續發展下去,沒他們什麼事了。美國自身生產力已經不強,工程師、勞動力都不足,美國是長期需要與日韓、歐洲、台灣等地分工合作的,但中國不然。

這麼說當然不是說要中國停止發展來遷就其他國家,而是想說,國際貿易要互惠互利,在產業鏈方面就要做到互補。基於國家安全風險,在重要的核心環節,中國當然要掌握,但在某些環節,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多與其他國家互補,而未必需要全部都自己做。如此才會對長遠提升國際影響力、促成健康的國際貿易有幫助。

文:吳桐山

時事評論員、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