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5%的預期增長率應怎樣理解? 文:文 武

全國「兩會」期間,總理李強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絕大多數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這一目標的評價是,積極務實,對達至這一目標,充滿信心。如何理解 5%的預期目標?為何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這一目標充滿信心?筆者認為,這需要從《政府工作報告》中尋找答案。

今年提出的5%的增長率,到底是快還是慢?表面上看,今年預期5%左右的增長,比去年5.2%的實際增長率略低了0.2個百分點。中國由1978年至2017年,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名義增速高達14.5%,剔除年均4.8%的通脹率,實際增速高達9.3%。今年5%的預期是否比較低?亦有經濟學者指出,以中國的人均GDP目前約為1.27萬美元,計算與中等發達國家的3.5萬美元的差距,中國還有潛力可以實現每年6%至8%的增長率。因此,有人認為,5%的增長目標,反映出中國經濟已經大不如前,今年也不如去年。

但實際上,去年實現的5.2%增長,是在前年經濟整體仍受疫情影響的基礎上實現的,而今年5%的預期目標,則是在126萬億規模上的增長。去年大約增加了5萬億,如果今年最終實現了5%的增長,則是126萬億的基礎上,再增加6萬億,增加的規模更大。經濟總量6萬億的增加值,絕對是不可輕視的增長。因此,中國經濟比許多持悲觀論者的看法,好得多。

看中國經濟發展狀況,不僅要看增長率,還須看看中國去年都做了些甚麼,今年還將做些甚麼。我們先把焦點放在新型產業和科技發展方面,去年,中國的產業轉型升級和科技創新取得良好進展,國產大飛機C919、大型郵輪的成功,相信港人都有深刻印象,中國製造的新能源汽車銷量佔全球比重超過60%,俗稱「新三樣」的電動汽車、鋰電池、光伏產品出口增長近30%。這說明,中國已經在這些領域實現了彎道超車,或者換道超車,搶佔國際領先地位,成績喜人。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要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仍強調要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還要積極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包括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等產業發展,打造生物製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引擎,開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新賽道,創建未來產業先導區。並將深入推進數字經濟,重點是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研發應用,更首次提出開展「人工智能+」行動。

這一組資訊,說明中國在產業轉型升級,以科技帶動高質量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亮麗的成績,未來一年將會出現更多高收入、高附加值的產業,實現更大的發展。

全國「兩會」是國家最重要會議,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對國家過去一年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總結,並對未來一年的政策取向提出方向目標,包含着極為重要的信息。多個內地省市自治區已經從這份《政府工作報告》中,看到無比巨大的發展動力,從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開展「人工智能+」行動中,看到無比寬闊的發展空間,正在摩拳擦掌,想要大展拳腳,創出新的增長。

看懂了這些,就比較容易理解,為甚麼絕大多數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都認為5%的增長目標,積極務實,有信心可以達到。

相比之下,香港社會對「兩會」的重視度仍有待提高,雖然港區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回港後,都會舉辦各種形式的「兩會」精神宣講活動,但仍須克服兩地文化的差異,加強深入理解,才能把握住先機,跟上發展的步伐。

文:文 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