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結果為目標的環境生態政策 文:黃頴灝

2012年國家推行「五位一體」國家發展政策的總體布局,這是要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這是近年由「四位一體」最新的加入第五位,這是生態文明建設,其內容為

  1.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
  2. 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新格局。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把節約資源放在首位;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綠色生活方式。
  3. 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

針對國家的大發展方針,內地各省市都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方向推行其治理方針,除了生態保育外,都市固體廢物的處理也是迫在眉睫。內地近年推行如日本的強制分類,加上適當的公民教育及其硬件配套,都市廢物治理得到大大的提升。香港在一國兩制下也應該探討怎樣在廢物處理的短板上怎樣可以提升治理能力,以配合國家治理方針。

‧ 香港需要3個日均處理2500至3000公噸的綜合焚化設施的興建

以下是世界通用的都市固體廢的廢物管理框架,頂層為最合適的手法而最底層最不合適的處理手法,香港主要以堆填手法去處理每日過萬噸的都市固體廢物,而且堆填區占用及污染香港不少土地,其中以新界西北的堆填區最大而且影響到深圳市居民。

香港每日堆填過萬公噸垃圾,如要爭取在2035實現「零堆填」便需要興建不少於3個日處理2500至3000公噸的綜合焚化設施,實現「轉廢為能」的政策。根據英國新聞頻道Sky News報導指出,全球每年大約產生3億噸的塑膠垃圾;其中只有12%被回收,差不多40%是被焚化而其他大部份都送去堆填區或落入海外生態中。因此作為一個有責任的政府,我們要把有回收價值的塑膠提供政策條件去回收,相關的政策推行是塑膠生產者責任制﹑綠色再生採購﹑針對回收業界補貼,而其他回收成本太高的則要「轉廢為能」,因為塑膠是石油副生產品,它也是一個良好的轉化為能原材料。塑膠就主要以回收和「轉廢為能」的方法處理,而不是以送去堆填區或任其落入海外生態中。

‧ 垃圾按量收費是火車頭

可是,根據環保署2019年的廢物監察報告,香港現在的都市固體廢物回收率只有29%,距離發達地區的50%甚遠,其中的原因是回收成本太高而且市民沒有誘因做源頭分類,市民掉垃圾是免費的,公民責任太少。根據其他亞洲城市的經驗,實施徵費後都市固體廢物都會有所下降,前提是執行力要足夠及回收配套要充足。

內地大城市近年實行强制源頭分類配合回收配套及焚化設施,成果及效率有目共睹,而且可能只用兩三年就達到顯著成效。雖然兩地體制及社會人民等基本因素不同,但大體方向仍是相同,例如增強源頭分類,先監管(香港﹑台北﹑南韓等按量收費而內地日本則強制分類)後教育﹑有足夠的焚化設施及適當的廢物回收配套。因此都市固體廢物徵費要盡快實施而且更要配合適當的後續配套及教育,否則單靠收費是不行的,當市民習慣收費後又會繼續以往的行為。

‧ 回收配套雙軌並行制定政策也要有產業精神

管理相關政策局及署需要有產業精神 (Industrial spirit),這樣局才能制定到相關行業需要的政策,對社會問題有正當的把脈。例如現時18區綠在區區(總共33間)的塑膠回收成本則用上每噸3至12萬成本,每年花費幾億公帑,相反署方批出給回收業界的中央收膠標書中標者只有3間,塑膠津貼為4千/每噸,兩者津貼相差十倍,被津貼對象的相差也是10倍(33間對3間),筆者作為回收商認為這是沒有針對產業支援,這是難以解決香港本身的問題,其結果是利用公帑津貼33間後都只能每月回收到不足300公噸的塑膠,這都是公開的政府資料,相比環保署報告中每月差不多7萬噸塑膠廢物送去堆填區,政策效果相差甚大。

筆者認為香港可效法其他地區的補貼回收業界制度。第一,針對能夠辦事的回收業界; 第二,制定回收目標及份額,如果目標不能達到,部門需要了解出現什麼情況,是否成本太高而補貼不夠,或補貼對象能力不足夠等; 第三,補貼對象要廣及針對有回收實力的工商戶,這樣才會引發到市場的活力,大家都會為爭取市場份額而相繼研究怎麼降低回收成本,從而達到更多的市場份額,這就是規模經濟效果economic of scale。

文:黃頴灝

民主思路理事 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