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話術帶來恐慌不利防疫——Omicron恐慌思考之二 文:吳桐山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團隊,成功分離及培養出Omicron變異病毒株。(中新社)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團隊,成功分離及培養出Omicron變異病毒株。(中新社)

Omicron變種病毒爆紅短短幾日,大家的心態如坐過山車。一開始傳媒都說傳播力強、後果可能很嚴重;到了第二天,疫苗生產商出來說,可以很快生產出針對新病毒的疫苗,大家情緒又安撫了;到了第三天,疫苗生產商又說,疫苗可能需要更長時間才出,加上歐洲、美國都先後出現Omicron確診,又恐慌了;第四天,又開始說Omicron變種病毒症狀輕微,可能加速疫情結束,是「聖誕禮物」…………

其實這種冰火兩重天,很大程度是傳媒爭取點擊率的需要。試想想,當新病毒出來,肯定要把事情說得嚴重,可能爭取更大的眼球。但現在的信息傳播、消化的速度極快,這種恐慌基本上一日已經傳遍全球各個角落。那麼第二天,如果你的媒體頭條繼續是散播恐慌,點擊就不高了,因為大家已經在恐慌了,再散播恐慌已經沒有新意,所以就要安撫。等你情緒平復之後,又輪到恐慌比較賺點擊了,如此類推……

當然,如果你是醫生、傳染病專家,又或者是學識豐富的學者、哲學家,你有強健的大腦、嚴密的邏輯來抽絲剝繭,當然不會受這些傳媒話術的影響。但可惜絕大部分人並不具備這種能力,他們真的會隨着傳媒話術來產生情緒波動甚至影響他們的判決。看看美股在Omicron爆紅這幾日,一天升一天跌,基本就反映了這種情緒波動。

希望大家明白,事情之所以翻覆再翻覆,很大程度是傳媒爭取點擊的需要,正面和負面的消息,其實每天都有。

新冠疫情期間的另一種我想批評的話術,就是用新冠死亡人數與戰爭死亡人數相比較,來令你覺得新冠「死得人多」。

疾病和戰爭比較風馬牛不相及

早在去年4月,就有傳媒標題是:【美國疫情】死亡超越20年越戰挑戰世界大戰水平。這種死亡超越戰爭不斷累積,到了今年2月,標題已經變成:美國新冠肺炎死亡人數超50萬超一戰二戰和越戰美陣亡者總和。令人看完覺得:哇!好嚴重啊。比所有戰爭死的人還要多,相當於打了好幾次世界大戰了!但這裏說的是美國疫情,因此比較的是美國在歷次戰爭中死亡的人數。但說實話,美國在一戰、二戰中死亡的人數本來就不多。例如一戰,全球範圍有不同的統計口徑,有說1,500萬有說3,500萬;二戰多得多,據說有5,000萬至7,200萬。主要都在亞歐,美國在這些戰爭中才死了幾個人?

戰爭是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嗎?從來不是!在人類死亡的主要原因裏面,疾病,無論是慢性病還是傳染病,引起的死亡人數,從來都遠超戰爭,這是常態。反過來說,如果某一天戰爭成了死亡的主要原因,那人類實在太可悲了。拿一種疾病的致死與戰爭死亡來比較,風馬牛不相及。

我們死亡,最大的原因是慢性病。就在前幾天,鍾南山才在推廣接種疫苗的時候提到一個數據,慢性病佔全國死亡人數的88%。如果按照世界衞生組織的數據,頭10位的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癌症、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下呼吸道感染、老年癡呆症、新生兒死亡、腹瀉病、交通事故、肝病。

可以這麼說,全世界的人死亡,主要是慢性疾病和傳染病,其次是事故,再其次會是自殺、他殺一類。

所以,這種新冠死亡超越一戰+二戰+越戰+韓戰的標題,看起來很嚇人,其實是「阿媽是女人」的廢話。疾病引致的死亡遠超戰爭,這是正常的。

防疫需要理性而非嘩眾取寵

按照同樣的邏輯,我可以告訴你,全球每年死於愛滋病有77萬人,每年死於車禍有135萬人,每年死於酒精有330萬人,每年死於吸煙有800萬人。如果你都把這些數字跟新冠一樣累積起來,那肯定比歷次戰爭加起來還要多。SO?你是不是還在抽煙、喝酒,還每天開車?

當然,不是淡化疫情,不是說不要好好防疫,我從來都最積極打疫苗,最積極戴口罩和勤洗手。我們要的是重視防疫、理性面對,而不是恐慌和嘩眾取寵。但某些人為吸引眼球、賺取點擊,要的卻是後者。那些容易恐慌的愚昧大眾,往往就是拒絕打疫苗和科學防疫的人,兩者是同一群人,因為他們同樣被其他誇大疫苗副作用的信息嚇到了。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69653

相關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