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鼠為鴨”,打了誰的臉? 文:孫少超(內地學者)

古有趙高“指鹿為馬”,今有江西職院“指鼠為鴨”。沸沸揚揚的江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老鼠頭”羅生門事件終於有了答案,經過江西省教育廳會同公安、動物專家組成的省級調查組剝絲抽繭,“鴨脖”終於得以沉冤昭雪,原來混進學生飯菜裡竟然真的是“鼠大膽”。

回顧整個事件,當初“確認異物為鴨脖”時有多堅定,現在就有多打臉和戲謔。一起本就驚悚的食品安全事故,經由涉事多方鬼話連篇、昏招迭出的推波助瀾,最終演化為一場重大的公共信任危機。直到提級調查,方才使得真相大白,水落石出,一出“指鼠為鴨”的鬧劇,也總算有了個公道的收場,最終的結論果然就是公眾原本所以為的模樣。

“指鼠為鴨”的鬧劇是結束了,但我們不禁要問,是鼠頭是鴨脖這麼簡單的一個事情,為什麼最後鬧到舉國震驚,鬧到眾人錯愕,鬧到非動用中國最權威的動物學專家親自鑒定不可的程度呢?尤其不能理解,此前高校和市場監管部門,對肉眼都能辨識的這麼一個東西,居然瞪眼做出虛假結論,這不是在明顯的侮辱人民群眾的智商嗎。

幸虧2023年有視頻有照片,否則群眾還真得要背上混淆視聽的黑鍋了。學校和當地主管行政部門,面對輿情,首先想到的不是用真相來回應公眾的質疑,而是千方百計進行遮掩

。肉眼辨識不出鴨脖和老鼠頭不可怕,可怕的是心理知道卻裝看不清。

“指鼠為鴨”事件告訴我們,在社交媒體高度發達的今天,真相是掩蓋不住的,輿論也是控制不了的。越是生硬處置,擺出一副“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的態度,越會適得其反,引得輿論滔天,最終陷入被動。而從長遠來看,這樣的尷尬場面多了,也勢必蠶食公共機關公信力,讓“老百姓”變成了“老不信”。

文:孫少超(內地學者)

長沙理工大學管理學碩士、財經自媒體獨立撰稿人、東方經濟風向標博主、專業財務投資顧問。在企業家雜誌、河南工人日報、中國大唐報、鳳凰網等媒體平台發表過多篇文章。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