撇辣與發債 兩者均是「以空間換取時間」 文:劉信

全面撇辣後,樓市成交量明顯增加,樓市出現一陣復甦。然而,這一復甦的浪潮大部分反映在成交上,沒有反映在價格上。一如筆者在撇辣當日所言,撇辣未必能夠令樓市轉勢,反之只是導引出剛性需求,創造成交,避免地產商因下行太快而出現結構性風險,證明了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撇辣的時機上捕捉得相當不錯。

過去兩年,樓市不斷傳出壞消息,除樓價急速下行外,不少本港地產商的負務風險開始被市場關注,特別是中小型地產商。在樓價持續向上的環境下,中小型地產商以貨如輪轉的方式向銀行貸款建房。

惟樓價長遠向上的動力不再,香港樓市的購買動力有所下降時,樓價開始轉勢向下行,發展商推出新盤時必然更加小心。需要尋找更好的時機發行新樓,務求在成交量下跌時將流轉率提高之餘,同時也要確保自己有利可圖,結果時間成本會便上升。

因此政府撇辣促進樓市成交,最大的得益者莫過於一眾地產商。但這一份「得益」,並不在於他們可以賺取暴利,反而是給予一眾現金流狀況不理想的地產商一扇逃生門,避免地產商因為資金鍊斷裂而引發連鎖效應。始終香港地產商牽一髮動全身,除地產商自身外,一眾連鎖承建商、外判商以至基層建築工人等等,引起的連鎖效應將會大大衝擊香港經濟氣氛,屆時即使有幾多盛事也難以撩動經濟。

事實上,疫後復甦未如理想、移民潮帶走的資金等等的影響,已經開始在香港出現連鎖反應。先不論中小企的情況,但一眾中型企業亦開始叫苦連天,例如馮祥記、大昌超市、凱施等等,各行各業開始初見倒閉。

撇辣在此就顯得相當關鍵,見到一整個行業出現結構性債務危機,事先放寬政策,讓發展商有逃生門,掙取時間改善經濟。確保現時倒閉的企業是單一事件而不會形成倒閉潮,進一步打擊香港疲弱的消費意欲。特別是現時很多中小企單單依靠疫情時推出的擔保貸款維持營運,當貸款用盡但經濟未見起息,這批企業湧現的倒閉潮定必重創香港經濟。

這也是筆者為什麼堅持撇辣是一個正確決定的原因,因為撇辣與發債在管治層面上的邏輯相同,均是以空間換取時間。但實際上,留給香港政府改善香港經濟的時間也許不多了,確保23條立法後,必須盡快將焦點全放於刺激經濟上。

文:劉 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