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助要認清自己的職能 文:朱家健

日前,某媒體「得悉」在三隧分流條例草案工作,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埋怨政治助理們不懂拉票,平時也未有與一眾議員打好關係。當然上述在沒有佐證下,只是傳聞,但空穴來風,未必無因,筆者也在網上翻看了一些新聞舊聞,今年1月下旬,某報章的一篇新聞題目《副局政助表現傳議員有不滿》,報道內容是這樣寫的「政圈私下質疑部分局長不熟書,而負責聯繫各界的政治助理,亦被指與議員少聯絡」、「多名議員稱仍未認識部分人」、「連名都未聽過」、「有政助私人承認最初不熟悉工作」、「(某政黨)……承認少接觸部分政助,認為在行政主導下,政助更應主動接觸議員」。當然批評可能只是冰山一角,89名立法會議員,共有89張嘴巴,連同議辦主任和議助,對政助各有評價;然而,半年已過去,政助的評價又是否再是良莠不齊。

說實在,筆者也與大部分市民一樣,不確定現屆政助數目、他們的姓名和臉孔,皆因政助除了未有經過公開招聘,因其職級不高不低,香港特區政府也未有高調宣佈他們的任命,或許只有政助所屬政黨的立法會議員會與他們熟絡。這裡衍生了另一個問題,加入了香港特區政府問責團隊的政助崗位後,他們是否仍可以保留黨籍、政黨職位和內地公職。

每名政助年薪一百多萬,是真金白銀的公帑,政助的崗位又是否必要呢?似乎又未必,公務員事務局不就是沒有設政助崗位嗎?「政助」是政策局的助理?還是局長的助理?但每名局長已經另設有「政務助理」輔助,而政助的角色和職能又似乎與新聞秘書重疊,那麼,政助的工作,除了出席業界研討會和飯局,難道只是接線生COOL CALL「暖電」立法會議員、傳話筒、點票和化身鍵盤戰士以外,十萬大元的月薪,高學歷的大員,學歷甚至乎較司局長更高,政助又是否可在職權下應該發揮更到位的功能?單看個別政助的傳媒背景,可見政府要求他們的工作包括有效溝通、公關、資料準確發放和把信息適當地上傳、下達。

或許,我們可以看到「政助」產物下的多名前朝政助,雖然社會對他們的評價(因連他們的存在也不太清楚)不詳,不論做了「前政助」的時間多久,不少「前政助」已有不俗的發展,有的已轉了跑道,甚至有步步高昇者,曾官拜局長高職,勤懇履職。

政助崗位是否應常態化?是否應該轉為常設常額崗位?是否應該有清晰的晉升和事業階梯?日後是否應該設公開招聘?對平民而言,政助或許是高薪厚職,但對個別立法會議員而言,或許只是每天打交道的一個相對不太起眼的小角色。立法會議員又可以直接與政助的頂頭上司即局長提出意見,也令政助的角色左右為難,政助的話語權又較言輕,又不拿替局長和常秘拿主意,每事都要回去「商量研究」向局長轉述,官不是官,助也難助,也讓政助的工作在政壇不太吃香,政助要好好發揮功能,首先要和局長有更好的溝通和分工,由局長下放部分力可能及的職權和職責,因應政助的能力和技巧,讓他們開懷融入業界,才能物有所值,並能發揮政治事業,認清自己企位,讓各個政策局、業界人士和市民真正受惠。

文:朱家健

學研社成員、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