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和中國復興 文:悠然

今天是南京大屠殺紀念日。

我去過南京不下10次,卻從來沒有進過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不為為麼,只是不忍,歷史的殘忍和血腥,有時會使人望而卻步,不敢觸碰,即使我是研究歷史的,即使明白歷史功過往往是一仗功成萬骨枯。

我看過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專著不少,但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人小俉行男寫的《日本隨軍記者見聞錄》。小俉行男,1936年進入讀賣新聞社,從1938年1月到1942年8月,以《讀賣新聞》隨軍記者身份隨日本侵略軍經歷了日本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

作為隨軍記者,小俉行男目睹的戰爭,是由燒房、毀城、殺人、被殺、搶糧等構成的一幅地獄圖景,而日軍的暴行,以及他對日軍暴行的袒露,都超出了作為中國人的想象與經驗。在蘇北鹽城,小俉行男目睹到一個坐在路旁的中國姑娘,20歲左右,穿着上衣,下身卻被扒得精光。姑娘「梳着當時流行的短髮,是個頗有姿色的美人,但已被士兵強姦得連站的氣力也沒有了,只有手略微在動,失神的眼睛睜得大大的,茫然看着前方。這是路過的士兵們幹的!裸露的大腿之間還插着一截小棍,姑娘連拔它的氣力都沒了。」傍晚,小俉行男問起姑娘的下落,得到的回答是:「燒了。用那種姿勢躺在那兒,即使死了也不雅觀,於是,堆上劈柴,抬到上面燒了。」

南京大屠殺發生在1937年,那一年和往後的幾年,應該是中華民族200年來最水深火熱的時候,國土淪喪近半,有生的力量只能逃躲到西面的高山上,而在富裕地方施暴的,卻是千多年來中華文明的附庸小國日本,就如一個曾經大富大貴的人,在家道中落後掙扎求存,他多次嘗試都一敗塗地,而且每下越況,幾近崩潰。

今天回看,1937-1941是中華民族衰落的觸底,「千年之變」的底部就是在這段日子,往後,中國民族迅速反彈,並在甲午戰爭後的第一個甲子,和當時世界最強國美國在朝鮮戰爭開打,並以平局/小勝而退。

如果說日本殘酷的侵華戰爭有甚麽正面的影響時,我想到了兩點:

1. 把中華民族從文明建成民族國,就是從抗日戰爭開始。我們以中華民國的民族國家名義抗日,全國各地各人為這共同目標奮進,日本成了中華民族的他者,讓我們首次建立民族國的部分內涵。

2.給國共兩黨汰弱留強。共產黨絕處逢生,並成功再建大一統,切合中國大一統就是強國的歷史規律。至於那個招致國都兩次淪陷的丟人黨國,現在仍在東南一角苟延殘喘,沒理想沒組織沒財力沒人心,正等待慢慢死去。

有一天,當我能淡然應對歷史的沉重時,我就會走到紀念館看看,我相信這種淡然要在日本回到他長期歷史的地位——中華文明的附庸國時,才能實現。

這一天,還遠嗎?

文:悠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七十後傳媒人,港大經濟系畢業生,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