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手記:避免存款資產過度集中在大客戶? 文:寒柏

環球經濟不景氣,銀行貸款壞賬漸多,投資市場前景黯淡,很多銀行只能多做「存款業務」。

一般而言,銀行從客戶手裡取得存款,並非一定要從事「貸款業務」。銀行可以把資金借予銀行同業、購買政府債券或票據以賺取息差。其中,大銀行的資產規模較大,分行較多,又得民眾信任,最能以低成本吸納存款,所以在經濟衰退的周期裡,反而盈利還有可能創新高。

反之,一般中小型銀行的融資成本相對較高,並需要給予較高的利息才能留住存款客戶。在經濟走下坡之際,它們只能進一步提高利息以保持存款規模,存貸息差或會進一步收窄。此外,由於中小型銀行的資款資產規模不夠大,一旦有壞賬,壞賬率便會直線上升。因此,在加息周期及經濟衰退期間,中小型銀行往往會出現經營困難,甚至乎資金鏈或會出現問題,最終被大銀行「吃掉」。

在這惡劣的經濟環境下,中小型銀行只能盡可能「持盈保泰」。當它們收緊貸款審批之際,便只能寄望「存款生意」了。換句話來說,中小型銀行希望可以「拉上補下」,在「存款業務」上盡可能多賺點錢以彌補「貸款業務」之萎縮。

但在加息周期裡,各大小銀行的企業部門都努力「拉存款」,部份銀行更不惜以高息吸引公司客戶,並形成惡性的競爭。各大小企業做定期時亦當然會「貨比三家」。大企業的存款雖然規模較大,但銀行卻往往要給予更高的利息。此外,大企業只要找到另一家願意付更高息的銀行,或另有資金需求,便會毫不猶疑地把資金調走。

對很多中小型銀行來說,大企業的「大存款」的成本較高,又不穩定。不少銀行內部管理層、財資部及資金管理部門便指令前線員工要多找中小企業開戶,希望把存款資產「分散」,並逐步削減給予大企業的存款利息,最終減低對大企業的依賴,並改善「存款資產」過度集中的問題。

這想法是否很合理呢?在學術或純以計算上當然是如此這般,但其實這個世界上,很多「戰略」都是可行的,但問題是「戰術」能否落地?

我們不妨做一些「沙盤演練」,若銀行趕走1個「大存款客戶」,要找多少間中小企開戶才能抵銷當中的落差?一般大企業動輒閒放至少好幾千萬至上億港元的存款。某些向銀行借貸的客戶,它們為了保持與銀行的良好關係,甚至乎還會存放更多的資金。每趕走1個「大存款」客戶,很有可能便要重新找到1000個或以上的中小企客戶,才能填補當中的損失。

銀行的財資部及資金管理部不用真正地面向客戶,更加完全不用理會銀行與客戶的關係,只躲在辦公室裡「計死數」,便會很容易得出這些完全「離地」的想法。

我們只要略為把存款利息調低幾個點子,便可以立刻趕走1個企業客人的存款,所需時間只是一刻鐘。但我們要用多久才能找到一個新客人呢?特別是中小企客戶?即使找到了,我們要用多少時間才能為一個中小企客人成功開立新戶口?現時,在銀行監管要求下,開立公司戶口的流程複雜,並有諸多要求,開戶口動輒要用上3個月。即使加急處理,一般仍要用上1個月左右的時間。

簡單來說,我們只要一刻鐘便能趕走一筆「大存款」,但起碼要用上幾個月時間才能開立一個中小企的新戶口,還要重複這動作1000遍,才有機會彌補當中的損失。

很多銀行管理層就以簡單的思維,認為這全是前線員工的責任,便不再考慮「戰術層面」的問題。但其實這不只與前線員工有關,開戶口還涉及很多合規及營運相關之部門,需要有很多人手處理。開立戶口後,亦有更多的日常營運的工作要做。對銀行內部的所有人來說,如要把重心由「大企業」漸改為「中小企」,或簡單來說要開1000個小戶口來抵銷1個大戶口,即等同憑空增加了1000倍的工作量!

一般中小型銀行,為何只做某些產業板塊?為何貸款及存款的規模總會集中在好幾十名客戶?其原因就是該銀行自身的規模不夠大,人手不足,資源有限,只能集中做好少數較優質及熟悉的客戶。

很多銀行從業員誤以為「存款業務」沒有什麼風險,所以多開戶口無妨。但很多不法之徒,藉空殼公司「洗黑錢」及從事不法勾當。再加上美國的「長臂管轄」,動輒向銀行罰款。因此,「存款業務」絕非「無本生利」,而且潛在的風險不低,開立戶口之前且要做足「盡職調查」,成功開戶後亦要做好日常管理,對每一筆交易亦要小心在意。在這情況下,開立銀行戶口才會越來越艱難。

我們為1000名中小企新客人開戶口,當中所涉及的「合規風險」,當然要比處理某一個銀行「老客戶」的「大存款」高很多,亦複雜得多。

如今,某些中小型銀行因「貸款生意」走下坡,又想打「存款業務」的主意,甚至乎為了吸納中小企的「廉價存款」而迫令前線員工瘋狂地開新戶口。這些銀行當然只打算以現有的人手、資源及監管機制來管理這些「新業務」。前線員工為了完成指標,某些會與中介機構合作,盲目地為很多陌生客人開戶,亦有少數從業員與不法之徒同流合污,利用自己對銀行內部流程的瞭解而促使它們成功開立新戶口。

當日,由於「合規要求」才會使銀行開戶口的難度大增,但如今某些中小型銀行為了「存款生意」又開始反其道而行,瘋狂地亂開新戶口。

所謂的「分散業務」在理論上當然是好,但在實際上亦要先看清我們有沒有「分散」的本事。「分散投資」的一體兩面,其實是等同憑空增加「新風險」。「新舊業務」表面上可以互相補足,但其實往往並非如此。反而在現實中,「集中投資」亦有其好處,「不熟不做」才是「避險」的「王道」。此外,誰人不知「中小企業」的議價能力較低,從「大企業」身上賺得到的利潤率會較窄?問題是,你有額外本錢去做這些生意嗎?

在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中小型銀行胡亂開立新戶口,最終只會憑空增加「合規風險」;胡亂降息趕走大客戶,更會破壞與僅有客戶的良好關係。

若中小型銀行真的想「分散存款」及避免「過度集中」,最王道的方法,就是要先集資,取得新股東的資金並充實了資本後,可以多開分行,多聘人手並把系統升級。只「眼紅」大銀行的存款規模,還要企圖以大銀行的方式經營中小型銀行,但又不願付出成本,便只會不斷作出這些「本末倒置」的行徑,並加速其「死亡」,最終只會被大銀行「吃掉」。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