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會應思考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 文:文武

今年全國「兩會」,最受關注的新詞,當屬「新質生產力」。「兩會」圓滿閉幕之後,內地各省市仍在學習、討論「新質生產力」,熱度有增無減,不僅學習這個新詞的涵意,也在思考各省市如何才能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相比之下,香港社會的關注和討論則顯得很不足夠。香港正處在一個十分關鍵的轉型期,發展「新質生產力」,至關重要,社會有必要加強討論,深入思考。

「新質生產力」的概念,是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9月7日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提出。今年1月31日,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全面概括和總結了新質生產力的基本要義。發展「新質生產力」成為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導理論。今年的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亦首次提出發展「新質生產力」,並把它列為2024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甚麼是「新質生產力」?一些人會直接地將其簡單化地理解為發展創新科技、創新技術,這種理解很顯然是片面的。今年「兩會」議程中的其中一份報告——「關於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4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中,在附錄的「名詞解釋」中,專門就「新質生產力」作出解釋,內容如下: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為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

這一段話應該如何理解,特區政府、政界、學術界、工商界,值得深入思考,並協助社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質生產力」,思考香港未來的發展方向。

筆者認為,從香港的角度出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敢於以創新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和發展路徑。三年疫情對香港經濟產生重大衝擊,同時也將香港濟發展的許多弱點和不足曝露出來。如果仍舊因循過往的發展路徑,簡單重復過去的做法,能否讓香港克服眼前面對的各種困難,重新振作起來,確實令人感到懷疑。

過去一年來,由於疫後經濟復甦乏力,經濟恢復的狀況不如預期,特區政府做了多項努力,要讓香港重新適應新的經濟和社會環境,推動經濟重新振作起來,商界及社會各界,也圍繞着重振經濟的問題,向政府提出多方面的建議和意見,比如,推動夜市經濟、推動十八區「日夜都繽紛」、「盛事經濟」,以及爭取中央進一步放寬內地居民來港的措施等等。

平心而論,特區政府及工商界過去一年的這些努力,並沒有白費,對興旺市場氣氛,提振士氣,穩定信心有正面作用,對促進旅遊、零售、飲食業復甦,推動整體經濟保持穩定發展,也確實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不過,對於這些政策措施能否根本性地改變香港的經濟狀況,則令人存有疑問。煙花確實能夠帶來璀璨奪目的光彩,但煙花過後呢?

重振香港經濟,關鍵在於創新。如果我們無力改變世界大環境,無法追回過去創造出興旺的各種條件,那麼只能用創新,為香港建立起新的、更好的發展環境。重辦夜市、重放煙花、重推盛事,也須注入創新的元素,創造出具有先進性的引領力量,為香港經濟發展注入更大的發展動力,才能對香港經濟產生長遠提振促進作用。

發展「新質生產力」還須注重新型勞動者的培育,政府和業界也須從教育的角度思考,如何為香港培育出創新型的優秀人才,以及為各行各業培育出有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從業員。

「新質生產力」是今年「兩會」的熱詞,也是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香港社會有必要多關注,多學習,多討論,多思考,推動香港發展出「新質生產力」。

文:文 武

資深傳媒人,曾任企業傳訊高層及在多間報館擔任要職。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