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大解惑:現代化為甚麼要中國式? 文:悠然

昨天,中共總書紀習近平二十大開幕發表報告,總結過去五年工作,並就未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港澳台事務等確立施政方針及目標。

報告給我最大的亮點是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一詞,並以「中國式現代化」作為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即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用「中國式」來豐富現代化的內容,是中國共產黨人經百年探索後,為人類提供全新的現代化選擇,是對人類文明發展的偉大貢獻。

正如我在今年國慶前,在《堅料網》上寫了一列文章(〈寫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三年〉)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已73年,在這73年中,不但解決了百年朝代更替的問題,如政權轉易、軍閥割據、海上侵略、殖民勢力、資本入侵、政治代言等,也一併解決了千年以上的民族蛻變問題,如農業轉工業人口、政制落後、文盲遍地、各式的地方主義(鄉紳治鄉、宗族械鬥、擁兵割據)和男女不平等。從中華帝國到一個真正現代共和國的轉型,這是新中國對中華民族在制度上的最大貢獻。在70年的探索、試錯和實踐中,中國完成了中央集權的現代化,並使中國復興有一可靠的載體。」

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馬克思主義為何在中國會如此成功?在云云共產黨中,為何中共能笑到最後?

習近平昨天的講話其實提供了答案:「只有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簡言之。中華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也是中共為何能夠得到成功的重要原因。

自秦始皇在西元前221年建立大一統中央集權後,中華文明擁有獨特的文化基因、先進的社會組織和龐大的人口基數,通常能同化或中國化外來的民族和文化。反過來說,面對着中華民族這樣一個「歷史悠久的大一統的非一神教思維的中央集權超大體系」,外來文明必須要在思維上和中國傳統文明達到相同、相容、互補的效果,方能生存和發展;如果有相異或不相容的地方,就必須要轉變自己來適應中華文化,即所謂的中國化。在近代以前,最成功的外來文化就是佛教,它之所以成功,除了它的直覺思維、否定思維和形象思維能相容及互補中國傳統文化外,最重要的是它帶有「非一神教」的思維,這和中華文明的核心是非常契合的。

清中葉以後,西方各種思潮湧入中國,宗教的有基督新教、東正教、天主教等,思想派別也有自由主義、保守主義、民主主義、無政府主義、實用主義、法西斯主義、馬列主義等派別,馬克思最後能脫穎而出,也是因為它和中華文明的多項核心最為契合的。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是唯物史觀,並由此產生無神論的傾向。而中華文明一直有非一神教的傳統,以非一神教傳統去接受無神論,需要改變的思考方式、文化特質或生活習慣跨度並不大,甚至是水到渠成的,但對有着一神教傳統的文明而言,接受馬克思的無神論便非常困難。

這是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明達到相同、相容、互補的地方,而在相異處,中華文化就發揮它強大的生命力,我們細看習近平有關「中國式現代化」的特色:人口規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不就是對應中華文明古之有之的概念,如「廣土巨族」、「不患寡而患不均」、「和諧共融」、「天人合一」和「以和為貴」嗎?

二十大報告,再次支持我近年的看法:中共百年來的成功密碼,就是通過吸收消化外來思想,為中華文明成功迭代升級,中華文明和馬克思主義經百年磨合,達到水乳交融,相輔相成。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香港七十後傳媒人,港大經濟系畢業生,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現爲自由撰稿人,幷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