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靠政府風氣要不得 文:吳桐山

「愛國者治港」之下的香港,社會恢復穩定,市民安居樂業,但如何找尋新的經濟增長點,是當前急務。從疫後重振旅遊業、搞活夜市的作為來看,我認為輿論、大眾將太多焦點放在政府身上,這不是香港特色,也難以成功。我們必須明白,香港的特色是小政府,靠自由經濟的活力和創意闖出生天,事事靠政府出招,這種風氣要不得。

第一階段的三個海濱夜市,成果算是不過不失。可以匯聚到一定的人氣,但創意不足,也難以和深圳一類周邊大城市相比。第二階段政府提出活化廟街,算是香港傳統和現代因素的一種結合,但廟街其實大部分商戶都老舊了,顧客也以本地老一輩居多,年輕人很多已不知道廟街的故事。

盛智文說,香港夜市有帶動人流,但仍未夠同深圳等周邊城市競爭。這是自然。搞活夜經濟的關鍵在於年輕活力,年輕人才是夜經濟的主角,無論是創作者還是消費者,都是以年輕人為主。類似我這種中年老餅(在深圳我算老人家了),還指望我日日夜蒲是不切實際。香港整體人口遠不如深圳年輕,一隊50歲的足球隊如何踢贏一隊30歲的足球隊,這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但現在香港社會的一種不良風氣,是人人等著政府出招解決問題,我覺得這是捉錯用神。香港的優勢,一直都是簡單政府低稅制,言下之意政府對商業行為的規管較少,少阻人發達就已經當幫忙。想當年香港發展製造業、進出口貿易,到後期的金融業,其實都是香港的黃金一代,用好香港的獨特位置闖出來的,等待政府引領去做事,從來不是香港的成功經驗。

期待看到企業「好有橋」

姑不論香港特區政府的規模遠比內地的地方政府細小,即使有著內地這樣的強大政府,也十分強調民營經濟的創意和活力,要靠社會力量來推動經濟發展。

因此,特首李家超在談及夜經濟時,每每強調港人「好有橋」、「好多橋」,其用意也是希望業界多出招,但暫時而言,我沒有看到有什麼令我眼前一亮的招數。

香港應該認清自己的細小經濟體優勢,不是妄想政府大包大攬。政府應該多撤限,不要這不行、那不行,讓年輕的經營者發揮創意,這才是我們熟悉的香港。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