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反壟斷勿誤傷創新動能 文:吳桐山

互聯網反壟斷勿誤傷創新動能 文:吳桐山 12月23日,騰訊控股發佈公告,將通過中期派息的方式,將其持有的京東集團發放給股東,發放基準為每持有21股騰訊獲發1股京東。派息完成後,騰訊持有京東的股權將從16.9%降至2.2%。一般認為,騰訊派發京東有兩大考慮,一是價值實現;二是配合反壟斷。表面看來不是壞事,但我擔心的一點,是類似騰訊的互聯網巨頭,為了配合反壟斷,今後會否不再熱衷於投資新創的互聯網企業?若如是,恐怕對整個社會的技術發展不是好事。
 
騰訊對於派發京東的解釋說,其一貫的投資策略是:投資處於發展階段的公司,並於投資公司可為其未來計畫自行籌集資金的適當時候退出投資。京東明顯已達到這一階段,所以現在也是退出的適當時間。至於以中期派息的方式,則是為了跟股東分享對京東的投資成果,更好實現股東投資回報。聽起來冠冕堂皇。
 
初步股價的反應,是騰訊升,憧憬可能繼續派發其他持股的公司,實現投資價值;京東跌,擔心沒有了騰訊的幫扶,今後的電商之路會比較難。
 
騰訊今次行動,配合反壟斷是更令人關注的話題。去年底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首次提出「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此後陸續出台監管政策,並於今年11月正式掛牌設立國家反壟斷局。該局局長甘霖表示,下一步將加強反壟斷監管執法,進一步維護市場公平競爭秩序。一般認為這是騰訊派發京東的真正原因。
 
騰訊的強項在於社交和遊戲,均有很高的市佔率,如果在電商方面也市佔越來越大,被反壟斷處罰的機會頗大。因此騰訊倒不如自己做個乖乖,主動退出回歸自己本業,未來有序減持其他互聯網企業例如美圖、拼多多、唯品會等的可能性不小。
 
但這背後是否真的沒有憂慮呢?當然不是。
 
首先,騰訊的創新能力真的很強嗎?不見得。近年來,騰訊除了穩守微信和遊戲兩塊,在專案創新上並無太多大動作,所以才要不斷靠收購其他公司來來動。哪怕是微信,早年也是在雷軍的米聊逼迫底下被動創新的。騰訊太大了,守住流量不斷給其他互聯網小巨頭提供接口已經足夠,但在反壟斷的大背景下,將這些小巨頭剝離之後,就是考驗騰訊自己創新能力的時候。如果你又不能通過收購實現增長,自己的創新能力又不強,長此以往坐吃山空。
 
其次,更為重要的一點。互聯網初創是燒錢行為,由開始到成功上市集資,需要燒多少錢,沒人知道,很多企業甚至上市之後也繼續長期燒錢。因此互聯網企業一般成立之後就是進行A、B、C多輪融資。天使投資者投資互聯網初創,終極要等到企業上市,但中間很重要的一步,是希望企業能夠被騰訊、阿里等巨頭看中,飛上枝頭變鳳凰。
 
被巨頭看中,一方面有套現的機會,另一方面是巨頭的流量可以助力企業成長。以京東的成長歷史為例,背靠騰訊是重要原因。騰訊給到京東微信端的一級流量入口,幫京東拿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最重要的流量。2017年,劉強東在美國CNBC「亞洲管理」節目現場坦言,騰訊對京東而言就像一個無限的資源,「騰訊就像一個倉庫,目前才開發了10%,還有90%可以挖掘。今天24%的新顧客來自於手機QQ和微信,它們可以幫助我們吸引更多新顧客。」到來早兩三年,京東的增長開始乏力,2019年,騰訊又在小程序幫京東主打下沉市場的「京喜」小程序。京東的年度GMV從2012年的733億元,增長到2020年的2.6萬億元,騰訊的助力不容忽視。
 
因此,相對於騰訊會不會繼續賣其他企業,我更關心騰訊會不會繼續買其他互聯網企業。如果礙於反壟斷監管,騰訊今後乾脆就不投資或少投資其他互聯網企業了,那麼對整個互聯網創新的生態絕對是嚴重打擊。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