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為旅遊業態對症,才能下藥 文:陳凱文

講真,有立法會議員建議香港可增加多些夜市,其意見是否離地,本已不欲多談,但是同屬學研社的社友會稽山,自從去過一次民進黨治下的台灣後,便跳出來指責筆者「為了批評而批評、為了唱衰而唱衰,和以前的反對派有異曲同工之妙」,又祭出「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此一口號出來,說得提議增設夜市不是齋吹,而是已經拿出幾十萬字的可行性研究報告,並已跟當局敲實了新設的夜市選址,拿出真金白銀去把夜市搞起來一樣,便只好另撰一文論析之。

先說內地訪港旅客數字的回升,根據旅發局於上周公佈的數字,7月份內地訪港旅客的數字是297.59萬人次,旅發局總幹事指數字恢復至疫前「約7成」,這一帶有數字遊戲的說法,實在是可堪玩味。翻查過去數據,2017年7月份的數字是4,077,183人次,2018年7月的人次是4,402,955,2019年因修例風波影響,7月份數字比2018年跌了24萬,只得4,160,688,意味着約七成的說法,是拿今年跟2019年相比,跟不受黑暴影響的2018年比較,便只得67.58%。

當然,不論是67.58%還是71.1%,化為具體數字都破百萬,分別少了119萬到143萬人次,對於期望內地客訪客能打救自己生意的零售和飲食業來說,過百萬人次是一個驚人的數字。況且,現時的問題不只是人數跌了,而且是來港客的旅遊和消費模式正在轉變。據香港旅遊促進會總幹事崔定邦的說法,以前旅客來港很多都是購物和享受美食,例如購買化妝品、護膚品,現在則不一樣,對方指旅客多數會到香港離島或大街小巷打卡、體驗文化或享受美食,但從旅客過夜的數字中看,至少還有近半旅客是即日來回,而且旅客的「含金量」出現下跌。

換言之,不論數字還是稽山兄本人,其實都無法否認內地旅客數字遠未回復黑暴前水平的事實,只是他誅心地認為,筆者之前的文章點出內地消費模式改變,以及香港旅遊和零售業的短板,是所謂「為批評而批評」。然而,當前文指內地消費模式在新冠疫情後出現變化,稽山兄卻說疫情前有大量遊客喜歡來港購物,根本是在拿「明代的劍斬清朝的官」。

至於他以內地依然有大量的線下商戶,否定內地市場生態和消費模式已有巨變,所謂「大量」實屬語意曖昧,我們根本無法得知這裡的「大量」是數字不跌反升,還是跌了很多仍有「大量」實體店,更無法得知「大量」實體店的營業額和盈利率有否下跌。為此,我們不妨看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2022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额119642億元,增長6.2%,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7.2%,即每一百單生意,實體店便被網上搶走了27單,即使不是被全數搶走,部分實體店也要靠電商,才能保住做原有生意。

值得注意的是,前文提到的改變不是純粹的網購,而是網購港貨,因為港貨才是影響香港旅遊業的關鍵,而文中提到消費模式因疫情改變,是因為「封關」三年,在陸路口岸螞蟻搬家的水貨客沒了,當時內地居民要買港貨便只能透過網購,而一種消費習慣形成後,除非有其他誘因,或車費或車程很近,否則便不會純粹為了購買港貨而訪港。本文不會學某些人說啥「大量」,只提內地其中一間大型跨境電商:天貓國際在2022年的GMV,數字便達1.5萬億,同比增長55%。

事實上,只要住在內地特別是深圳的港人,都會察覺以前成行成市的港貨店,倒閉的不是一間兩間,而以前一出關便有人收港煙港酒香港奶粉的景象,現已基本絕跡,足以證明網購港貨的威力。另外還有一點,是部分長期窩在香港的港商或港漂未必察覺,那便是部分大型港企在內地下沉市場的發展。單以香港連鎖金舖的周大福、六福,以及售賣護膚、化妝品的屈臣氏,基本上都已發展到內陸的三到五線城市。

單以筆者去年旅遊時經過內陸城市,如:廣漢、廣元、綿陽、南充、內江、自貢、宜賓、遵義、銅仁為例,十個城加起來的GDP,都未必高於重慶,但每個城市都能見到香港品牌的金店和化妝品連鎖店,而且數字不是一個城市一兩間,而是八至九間。當這類最能吸引內地遊客來港購物的港企,已差不多覆蓋了全國的下沉市場時,而且各地商場內都能買到各國知名的服裝和化妝品,更有錢的人可以直飛歐洲日本購買名牌順道購物時,專程花錢和時間來港購物的誘因是什麼?

上述的數據和事實,即使有些港人到內地時只會往一線城市跑,他們只要願意做做調查研究,打開這類港企的官網,已知對方全國開了多少店,下沉市場覆蓋率又有多少,正如有些人要把內地訪港遊客的消費減少,歸咎於內地經濟這幾年的所謂不景氣時,根據內地要客研究院發布的《2022中國奢侈品報告》,數字顯示中國人奢侈品市場銷售額是9560億元人民幣,在全球奢侈品市場佔比仍高達38%。

是故,我們剖析香港旅遊業態的發展前景時,應先看清整個國家的市場環境如何變化,並認真地查找自己的短板在哪,不能因為自己是土生土長的港人,或者是因為當年覺得香港好,於是千里迢迢跑來做港漂,又或者是自己受着財閥們的絭養,便自欺欺人地護短,盲目地漠視香港旅遊業現正面臨的競爭和威脅,或者靠着疫情前不知多少年的海南旅遊不快經驗,而去說現在到海南離島免稅店買LV包包會「上當受騙」。

如此的盲目護短,既騙不到遊客來消費,連本地居民也騙不了,例如內地遊客來港時,說普通話會遭遇不公對待,有人為漂白而以誅心論的方式,指人家是藉挑起陸港居民對立,以此賺取流量,但作為土生土長的港人,這幾十年來見盡部分港人自帶優越感,連學了粵語但有鄉音的新移民都會被歧視,而且學歷越高優越感越強,分別只在於歧視起來更有演技,通常選擇背着對方訕笑。

我們更加不要說,香港這幾十年來,不斷出現歧視甚至侮辱新移民和內地居民的言論,由「阿燦」、「大陸喱」,公然在節目中取笑內地或台灣來的演員講粵語有口音,再到後來的「蝗蟲」、「支那人」,甚至跑到旅遊區踢自由行訪客的喼。雖說這類公然大搞地域歧視的言行,已隨着港區國安法的實施而被壓了下來,但是部分人過去長期受到這類地域歧視的言行影響,其心態和偏見不會因此而改變過來,從而為服務和零售業帶來所謂的「害群之馬」。

當然,香港飲食、服務和零售業的服務態度,連本地居民都能察覺有問題,有人在為香港護短前,不妨到香港那些建制媒體的網上專頁,看看報道立會議員建議搞夜市的新聞,過百個留言都是批評香港食肆和零售業的服務態度,質疑所謂夜市根本吸引不了本地居民留港消費,而細看這些人的過往留言,立場上都是愛國愛港,如果議員真如某些港漂所言,能夠吸引本地居民留港消費,何以在建制網站卻是帶來一片罵聲?難道這些人都是「網絡水軍」乎?

最後,便要談談所謂只批評不建議的指控。其實,透過批評指出對方缺點,本身也可以是一種建議,例如說香港部分飲食和零售從業員的服務態度差,其實便是在建議對方加強員工的管理和培訓,正如父母罵子女沉迷打機,本身便蘊含要求對方用功讀書的意思。況且,旅發局總幹事在2016年的年薪已達390萬,提議增設夜市的一些議員,月薪達104,880元,還有年度醫療津貼36,530元,這些人拿着這麼高的工資,本欄若是越俎代庖地提出更好的建議,你叫這些公職人員的臉往哪裡擱呢?這個問題,還請稽山兄深思。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