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手機市場萎縮的啟示 文:寒 柏

去年,華為手機突破歐美國家對晶片的「技術封鎖」,先後推出兩款全新的5G手機,並開始搶佔內地高階用戶市場。

同時間,iPhone在內地的銷售錄得明顯下跌,有人認為蘋果的新手機在功能上已經沒有什麼突破,只不斷在硬件功能上更新。此外,亦有不少用戶投訴前代iPhone在系統更新後明顯減速,「果粉」被逼要購買新款iPhone手機。另一邊廂,華為新款手機的有不少新功能,還應用到衛星技術。當時,有不少人認為內地手機「攻堅」成功,並開始逐步洶汰雄霸高端用戶的iPhone。

去年第3季起,iPhone在內地開始「減價促銷」。有香港評論員認為,這正代表內地消費市場增長乏力,並恥笑內地人「買不起」iPhone。

為何iPhone要開始「減價促銷」呢?到底是「內地手機攻堅成功」,還是「內地消費市場增長乏力」呢?

據悉,儘管在2023年第4季,內地智能手機出貨量較去年同期增長1.2%,算是有一點復甦勢頭,但以2023年全年計,內地智能手機出貨量為2.71億台,較去年同期下降5%,創10年以內的最低出貨量。目前,內地第4季的其機出貨量增長仍是來自於1至3線城市的高階用戶;市場的中低階用戶的換機需求依然沒有完全釋放。

換句話來說,內地手機市場確實是萎縮了,只是去年第4季有回升的跡象。這亦不難理解,我們經歷了3年的疫情,再加上內房泡沫爆破,出口市場不振,內地整體經濟增長減速。在這情況下,消費者趨於保守,炫耀性消費當然會有所減少。

相對而言,手機逐漸成為「耐用品」,不再是每年皆要換的「消耗品」或「消費品」。大家都是追求「性價比」及「耐用性」。這亦是經濟發展成熟的表現。我們既然已經有價廉物美的手機,為何還要繼續做蘋果的「鐵粉」呢?

至於,內地消費者是否已經「買不起」iPhone?

我們可以看到,蘋果迎合內地場追求「性價比」的特質,亳不猶疑的考慮「減價」。最終,儘管iPhone的銷售額依然要下跌,但市佔率卻繼續由16.8%上升至17.3%,仍可保住「市佔第一」的位置。我們不難理解,iPhone的品牌地位始終難以在一時三刻被取代,只要價格有所調整,便即引來大批「果粉」爭相購買。

由此可見,內地手機產業已成為一個「紅海市場」;整體市場難以持續增長,競爭激烈。大家只能靠不斷創新、加添新功能、硬件性能提升及減價等保持市佔率。毫無疑問,內地人當然有能力購買iPhone,華為亦開始搶佔高端市場,但卻「攻堅尚未完全成功」。

內地經濟不景氣,消費者追求「性價比」,亦即value-for-money,當中的原因自然是money (錢)不夠。這錢不夠多的一體兩面,亦代表內地消費者「聰明起來」。消費者「聰明起來」,內地商家亦要更加「聰明起來」。內地各行各業都需要透過減價促銷及不斷創新,才能有出路。

歐美諸國以貿易戰及金融戰打擊內地,內地產業在這層層的壓力下,只能盡力「自救」。內地消費者亦全方位追求「性價比」,各行各業只能以「減價促銷」及「創新」而爭扎求存,並不斷汰弱留強。這不僅促使內地經濟陷入「內捲」,還促使內地成為了一個非常強大的「經濟黑洞」,並開始「吞噬」鄰近國家及地區的產業,即把周邊國家及地區的份額也吃掉。

香港實體零售市場在「通關」後,基本上完全被內地實體零售市場全面擊敗,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去引證這「經濟黑洞」的威力。

即使在這個「經濟黑洞」的影響下,蘋果手機有獨立的作業系統,亦有暫時無可取代的品牌地位,華為手機不可能立刻把它打敗。但值得留意的是,「經濟黑洞」的威力絕對不能小覷;內地手機首先打敗的其實是日韓手機。同屬Android 作業的日韓手機,又怎可能是內地手機的敵手?

當然,蘋果亦不是沒有隱憂,去年要透過「減價促銷」才能保住市場份額的情況,已算是一個「分水嶺」。如果蘋果再沒有「劃時代」的創新,又怎能只靠減價及一般手機硬件性能提升而一直支撐下去呢?

最後,港人亦不宜恥笑「內地人買不起iPhone」。內地去年仍是一個「2.71億台」的手機大市場,「銷售冠軍」仍是iPhone 。對蘋果來說,內地仍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市場。因此,蘋果才會不惜以「減價促銷」來穩住於內地的市場地位。

反觀,若香港這小市場出現萎縮呢?蘋果會介意嗎?會否願意為我們減價?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