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對決背景下理解記協的雙重標準 文:吳桐山

香港社會嚴重撕裂,作為報道新聞的記者,在這個時候面對高度風險。何謂事實?事實其實是建基於特定的社會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的。但在中美意識形態對決大「曬冷」的今天,還有中間路線嗎?還有客觀標準嗎?香港記者協會所持的雙重標準,歸根究柢,只是反映了記協在中美之爭中的角色。

隨着反修例風波的擴散,記協的角色日益被質疑,記協對「黃媒」和「藍媒」、內地媒體的態度明顯不一,對「黃媒」記者的利益就堅決捍衞,動輒強烈譴責,相反對後者的記者被傷害就輕描淡寫。其實這種情況並非始於今日,只是近段時間的社會情況,令到這種情況白熱化。

不過將視野拉闊一點睇,在過去一星期,總部在美國的多家社交媒體平台,Facebook、Twitter、YouTube,都先後出手,宣布封閉「官方」操縱「詆毀」香港示威的賬戶。但與此同時,這些平台對詆毀香港警隊、特區和中央政府的賬戶,卻放任「言論自由」。這又是否是雙重標準呢?

無論是記協的雙重標準,還是社交媒體平台的雙重標準,都必須放在中美意識形態對決這個大背景之下審視。過去幾十年,中美一直處於鬥而不破的關係。說白了,雖然雙方都心知肚明大家的意識形態差異甚大,甚至互相衝突,但選擇了和而不同,齊齊賺錢至上,將問題留給子孫後代去解決。但隨着人口紅利耗盡,全球都進入老齡化階段,技術革命帶來的經濟榮景又進入瓶頸。在這個經濟低增長年代,中美關係變得零和大於共贏。因此特朗普選擇與中國攤牌「曬冷」,你不能說他是不智的。

在中美和而不同的年代,香港這個「怪胎」的角色比較容易扮演,好多人都身在曹營心在漢,賺着內地的錢發着美國的夢。但到了中美對決年代,這底牌就必須揭穿了。在鬥爭年代,是不需要中立角色的,不是朋友就是敵人。

香港雖然回歸超過20年,但意識形態上與內地的分野一直未縮窄,大部分的媒體從業員,骨子里都是疑共和反共的。記協的角色,反映了它在中美「曬冷」年代的站位選擇,那就是與Facebook、Twitter、YouTube這些社交媒體平台一道,成為美國遏制中國的打手。

與此同時,在社交媒體年代,信息的小圈子傳播產生的「後真相年代」,大眾媒體早已名存實亡,不同人所理解的世界已經是平行宇宙。在這種情況下,記協從技術上已經失卻了中立公正的角色。因此,無論再如何批評記協,我對記協改邪歸正的期望是零。或者說,在這個鬥爭年代,只有輸贏沒有對錯,寄希望於記協這些美國盟友,無異於是緣木求魚。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穿梭港深兩地的資深傳媒人、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