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宇,啥叫「送去大灣區」? 文:陳凱文

張欣宇日前出席民主黨前主席劉慧卿的網台節目《議會內外》,談及年輕人到大灣區發展時表示:「成日都講將啲人送去大灣區,呢樣嘢我係唔認同嘅」,又認為一個城市要解決自身的問題,「重點係搵到自己城市發展嘅機遇,而唔係話將啲人送去邊度,呢個唔係好講得通」。為此,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在社交平台點名回應,指「沒有人要將、也沒有人可以將香港人『送去』邊度」,只是認為香港人要知道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發展機遇,亦要破除偏見和成見。

張欣宇
張欣宇

誠然,現在的確如梁振英所言,沒有人要將香港人「送去」哪裡。至於從法理上而言,只要香港沒出現駐港國安公署行使管轄權的情況,或法院根據現行《逃犯條例》,批准他國提交的引渡申請,亦不會有人可以被「送去」哪裡。不過所謂「送去大灣區」一說的最大問題,是根據2019年2月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公佈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香港是大灣區9+2中的其中一個城市啊?

既然如此,所謂「送去大灣區」一說,究竟是什麼意思?對香港網絡和輿論生態稍有認知的人,自然知道所謂「送返大灣區」之言,最初出自非建制派及其支持者之口,其意思跟所謂「送返大陸」乃至後來的「送中」一樣,其背後有着不接受大灣區此一概念,要將香港跟大灣區加以區分之意。部分媒體因其本身立場,或者對大灣區此一概念的認知不足,於是亦把回內地/北上發展,說成「返大灣區」。

是故,所謂「送返大灣區」之言,若是由主張中港區隔的非建制派說出,尚可同情地理解,但是由一個被視為建制中人的立法會議員說出,便真是有點耐人尋味。同情地理解,張欣宇口中的「送返大灣區」,實際意思是「鼓勵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到大灣區內的其他城市發展或定居」,他之所以會這樣說,則很有可能受網絡或媒體影響。

可是煩請張欣宇不要忘記,他是立法會議員,不論港府還是國家的政策和文件,都應有基本的認知。公開發言時要在遣文用字上有注意,了解和咀嚼某些用詞上背後的政治意涵,亦是一名議員應有的基本職能。應否鼓勵香港年輕人北上發展或定居,或者是值得鼓勵但又應該由誰去鼓勵的問題,這些都是一個值得討論的課題,前提是一個領受公帑的議員,實在不應因人云亦云而失言,引致或加深市民對於大灣區此一概念的誤解。

至於應否鼓勵香港年輕人北上發展或定居的問題,我們應先搞清楚部分人為何而不願北上。他們既可以是本身在香港已找到發展機遇,沒有必要另謀出路;可以是因為擔心人離鄉賤、人生地不熟,不願跳出舒適圈;可以是因為疫情爆發後,陸港兩地未恢復免隔離通關而卻步;亦可以是因為過去甚少乃至是從未踏足內地,同時受非建制派或部分境內外媒體的影響,因而對內地存在偏見,搞清楚之後,才能解答應否鼓勵的問題。

因此,張欣宇在回應梁振英時,說什麼「世界是香港青年的舞台」,不過是一句漂亮的空話。香港青年能否在世界哪個國家或地區找到發展舞台,既要看當地本身有否發展機遇,亦要看青年的自身能力,以及跳出舒適圈的勇氣,更重要是我們的青年本身能否不偏聽偏信,掌握足夠的市場資訊,從而找到自己可一展所長的舞台和地區。

單就掌握資訊的問題而言,相信張欣宇也不會否認,部分香港青年近年來不願北上發展,乃是源於過去長期受到輿論和政治生態影響,因而在偏聽和偏信之下產生偏見。作為建制內的一員,雖然亦有協助青年在本地覓得發展機遇,以及挽留本地人才的責任,但同時亦應協助青年了解國情,消除他們對於內地的各樣誤解和偏見。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本港部分青年若是因為偏見,於是不願前往內地尋找機遇,還談啥的「世界是香港青年的舞台」乎?

文:陳凱文

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