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脫鈎」到「去風險」 體會美國的語言偽術 文:悠 然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美國財政部長耶倫(Janet Yellen)當地時間6月13日在出席國會聽證會時表示,(美國)與中國「脫鈎」將是「巨大錯誤」。

我覺得這新聞非常奇怪,因為在4月20日耶倫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發表了以美中經濟關係爲題的講話,已表示「美國既要尋求與中國建立具有建設性及公平健康的經濟關係,但又將保護其國家安全利益,並反制中國支配外國競爭者的行動。」

兩個月不到,為何會成為與中國「脫鈎」將是「巨大錯誤」呢?

於是,我看了耶倫在國會聽證會完整的表述和前後文語境。其時耶倫正在回應康涅狄格州的民主黨籍聯邦衆議員吉姆·海姆斯(Jim Himes)的問題,海姆斯先是作了一番表態,指責中國人權、知識産權方面的不負責任,然後說「但我認爲,在涉及中國的問題上,眼下是一個需要嚴謹的治國之道的時刻。我們與中國的貿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我們在中國的投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他們擁有我們一萬億美元的主權債務。」然後問耶倫:「讓中國人民陷入貧困符合美國的國家或經濟安全利益嗎?」

耶倫回應扼殺中國人民的經濟發展不符合美的利益。中國成功地使數億人擺脫了貧困,美國應該爲此鼓掌。「我認爲,我們和中國都能從盡可能開放的貿易和投資中獲益,如果我們試圖與中國脫鈎,那將是災難性的。去風險是肯定的;脫鈎,絕對不可以!」

原來耶倫針對的是字眼,「脫鈎」(decoupling),災難性;「去風險」(de-risk),肯定的!

那究竟什麼是「脫鈎」?什麼是「去風險」?

2021年拜登剛上台時,耶倫是這樣說的:「我會有點擔心完全的技術『脫鈎』(technological decoupling),但我們將在某些領域與中國『脫鈎』,以保護我們的國家安全。」

某些領域就是指高科技領域,要「脫鈎」,其他領域,可以不脫。

到2022年,拜登政府的說法又改,如布林肯在對華戰略裏寫:

「美國不想切斷中國經濟同我們或同全球經濟的聯繫…..對我們來說,我們希望進行貿易和投資——只要做到公平並且不危害我們的國家安全。」

不謀求「脫鈎」,但謀求「公平」。在這之後,「公平」成了關鍵詞。

一直到今年4月,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第一次用了一個新詞「去風險」(De-risk):

「我們不謀求與中國『脫鈎』,與之對應的,我們希望的是降低風險。」

這個詞一出,歐美政客即廣泛使用,一方面「去風險」的表達較中性,沒有「脫鈎」般攻擊性這麽大;另一方面「去風險」的「風險」二字可隨意改動,可大可小,方便與中國周旋。

至此之後,從布林肯到戴琪到雷蒙多到耶倫,「去風險」代了「脫鈎」。

我一直認為,美國人在政治概念的創造是超一流的,「去風險」貌似和和氣氣,實際意思和「脫鈎」基本一樣,意思很簡單,在美國產業有優勢的地方,「脫鈎」(或「去風險」);在美國產業優勢不多的地方,保留和中國掛鈎,就是在高科技領域鎖死中國,讓中國無法產業升級。

文:悠 然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經濟人,從事媒體編、寫、評、教工作達二十年,擅長發掘繁雜時事問題背後的故事,幷把過多的好奇投入到中國近代史研究中,現爲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