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包膠」的深層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文:吳桐山

為了環保減塑,特區政府於去年12月31日開始實施優化塑膠購物袋收費計劃,迄今已經一月有餘。因為徵費的上升,膠袋使用狀況大幅下降是好事,但部分商品,如水果類的過度包裝還是有違「減塑」原意。雖然環保團體建議特區政府向零售商推出簡約包裝指引,不過站在商戶和消費者的角度,這樣的指引真的切合實際嗎?筆者認為,只有大家明白過度包裝背後的邏輯意圖之後,才能真正有效解決問題。

「優化計劃」實行之後,近期環保團體調查發現,超市派發平口袋和背心袋的數量分別大幅下降89%及45%,但部分蔬果的過度包裝問題任然嚴重,尤其一些高檔水果,更是包裝「華麗」。

常理上,大家都知道多層包裝產品會造成不必要的浪費,給環保添阻。但為何過度包裝還是大行其道,大家都在減塑的同時卻不減反增呢?雖然環保團體建議政府向商家做簡約包裝指引,但這樣的建議在筆者看來難免顯得「站着說話不腰疼」,因為他們只看到問題的一面,而沒有設身處地的去考慮經營者面對的問題,從而沒有為解決問題提供有建設性的意見。

首先,站在商戶的角度,過度包裝蔬果,主要的目的就是為避免有人去按壓水果來感受蔬果的好壞,如此循環來幾個人按壓,蔬果早就被壓壞了,尤其是那些昂貴又嬌氣的水果,如果不加以厚重包裝,如何幫商戶避免這個問題?筆者相信只要能減少消費者人為的對水果的損耗,那商家是樂意簡約包裝的,這才是真正源頭減塑的辦法。

其次,為何過度包裝會跟當下的環保理念違背而馳?例如,日本的過度包裝是世界出了名的,其國土面積只有37萬平方公里,但日本的一次性塑料垃圾人均生產量於 2017 年到達世界排名第二,其說明了日本過度包裝背後的「款待文化」。這種文化的本質是要將客戶放在自己之前,使客戶感受到滿足感。

實際除了日本,現在世界上多數國家和地區都存在「款待文化」,為了滿足消費者的滿足感,商家用其精緻的外觀和華美的裝飾呈上產品去體現產品的附加價值,無論是自用也好,還是送禮也罷,都能給人視覺和拆包裝體驗上的享受,而讓送禮者倍有面子。所以過度性包裝只要市場有需求,它就一定會存在。

要想真正源頭減塑,不僅僅只是環保團體建議的簡約包裝就行了,而是從實際出發,避免商戶的經濟損耗,商家自然不願意多惹麻煩去過度包裝。當然讓公眾充分認知到過度包裝對環保未來影響,去放下「款待文化」,願意為簡易包裝去買單更是任重道遠。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