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老闆為何對利息走勢「睇唔透」? 文:寒 柏

近日,看到有一則網媒的標題《施永青:我開始睇唔透》。據悉,近日由於美國10年長債急升至4.8厘,勢將破5厘。施老闆認為,美國經濟數據不差,但按常理計各行各業在高息環境下亦應該很難捱,直言已開始「看不透」。

翻查資料,施老闆於2022年11月11日曾發表過一篇文章,認為美聯儲加息對紓緩通脹沒有多大作用。而且,施老闆認為,當美聯儲發現加息沒有大作用,還會對經濟造成不必要的破壞時,就會不再加息。施老闆於文章內還進一步闡釋,認為美國近期 (當時) 物價上升的原因有3個方面:

1. 向中國出口產品收高關稅,惡果大部份由美國消費者承擔。
2. 俄烏戰爭令能源價格上升,能源價格上升足以影響所有商品生產成本,結果百物騰貴。
3. 疫情蔓延導致有些地方的生產中斷,供應鏈受影響,以致牽一髮動全身,令全球的商品與服務供應失常,價格上升。

施老闆認為,如美國真的有意遏抑通脹,應針對以上3點來落墨,才會笠竿見影;並相信今天的通脹是「供給側」出問題,不可能靠加息去調節「需求側」解決。

即使美聯儲於去年3月便開始表明需要大幅加息來遏止通脹,並銳意要把美國通脹有序地降低至百分之二的水平。但當時香港商界普遍認為美國不可能繼續維持高息。去年11月左右,還有時評人斷言,美國將於2023年的6月前便需要大幅降息。換句話來說,當時認為美聯儲不會並不能繼續加息的,實不只施老闆一人。這反而是香港政經界普遍的想法,施老闆當時只是把香港政經界的觀點總結,並有系統地表達出來而已。

筆者作為「事後孔明」,亦可以討論一下,為何當時香港政經界的想法有所偏差呢?正如施老闆所言,誘發通脹的原因有「供給側」的因素。「貿易及科技戰」、「俄烏戰事」及「長新冠疫情」等問題,都直接導至歐美的高通脹。美國政府只需對症下藥,便可以解決通脹了,又何必加息呢?

以上的說法有兩大誤區。其一、即使通脹主要由「供給側」的因素構成,其實美聯儲仍可以透過加息去遏止通脹。通脹主要會受到貨幣供應所影響,「錢重」則「物輕」,「錢輕」則「物重」,僅此而已。除非在學術上討論極端情況及過度簡化了的假設性例子,否則根本不必細分「供給側」還是「需求側」。

疫情期間,美聯儲大幅減息及進行「量化寬鬆」,最終攘成高通脹。於過去大約1年半左右,美聯儲大幅加息及縮表後,美通脹由9.1%的高位,反覆下跌至近月的3.7%;這便是最好的證明。只要加息的力度足夠,當然可以遏止通脹。

其二、退一步來說,大家先不妨放下「供給側」還是「需求側」等問題。據施老闆所言,只要美國撤銷關稅,調停俄烏戰事及處理好疫情,不就是可以解決通脹問題嗎?何必透過加息來遏止通脹?大幅加息還有可能導至美國經濟硬着陸,又何苦呢?

這涉及策略取捨的範疇。到底美國應該先調整國家戰略及財政政策,還是先調節貨幣政策來處理問題呢?

按常理計,美聯儲只需要透過調控利息及處理資產負債表便能控制好通脹,操作上簡單得多,操控度亦高得多。因此,美國當然是會盡可能先透過貨幣政策來解決問題。若美國政府要處理現實問題,例如是管控疫情、撤銷關稅及調停俄烏戰事或近期的以巴衝突等等,都會來得更複雜。一般情況下,美國政府當然是會「捨難取易」,先透過貨幣政策去盡可能解決所有問題。

如果美國經濟可以支撐下去,美聯儲當然會繼續維持高利率以遏抑通脹,美國在貿易戰、俄烏戰爭及以巴衝突等範疇上,亦沒有必要退縮。

只有當美聯儲的貨幣政策也開始失效,例如在維持高息的情況下,通脹的回落速度不似預期。美國才有需要考慮貨幣政策以外的戰略調整。等到那時候,美聯儲如再加息,則有可能使美國經濟硬着陸,如維持利率不變,則遲遲無法把通脹進一步壓下去。只有出現這兩難局面,美國政府才有需要調整全球政經策略。

此外,香港商界於去年對美利息走勢過份樂觀的其中一個重要理由,是因為過去3年以來的疫情,早已讓香港陷入這「臨邊界點」。香港商界「以己度人」,便一直誤以為美國亦會「吃不消」。

香港經濟過度依賴房地產。香港物業的平均租金回報卻只有2厘以下,美國利率卻大幅增加至5厘的水平。這1年多以來,物業持有者只要有向銀行借貸,則早已「入不敷支」的情況。工商物業市場更是「無人問津」,近日即連住宅市場亦開始走下坡。物業投資者及發展商想拋售物業亦遇上重重阻力。對香港商界而言,大幅增加利息肯定會使經濟硬着陸。

但對美國來說,美國經濟體系十分龐大,在房地產市場以外尚有很多不同的產業,美國各行各業承受高息的本錢,比香港整體經濟都強大得多。我們香港早已到了這「臨邊界點」,但並不代表美國經濟也同樣支撐不住。

近日,香港商界的看法普遍悲觀,彷彿由平秤的一端跳到另一端。有人認為,美聯儲只管通脹而不介意美國經濟硬着陸。有人更認為,由於美國個人房貸以定息為主,美國國民根本感受不到高息的壓力。大家都為美國維持高息找到了越來越多藉口。

但平心而論,美聯儲的宗旨不僅是控制好通脹及就業率,亦要顧及美國長期經濟增長。美聯儲亦不可能忽略美國經濟發展而選擇不斷加息。舉例說,本年初有美國銀行倒閉,美聯儲當時亦暫緩了加息,並一度暫停了縮表的計劃。近日,美聯儲亦推遲了加息進度,表明或有需要於本年底前再加息一次,並維持高利率一段時間。按美聯儲的說法,現時的利率水平已偏高及足以遏止通脹,問題只是需要維持多久及是否需要稍為再加一、兩次息而已;美聯儲可沒有說過還要繼續大幅加息。

無論如何,任何國家的貨幣亦始終需要背後的經濟作為後盾,美聯儲的決策亦需要確保美國經濟保持增長。

除非是貨幣統一、但政權並不統一的歐盟,歐洲央行只有責任控制好通脹,某程度上兼看各國的失業率,但卻無暇兼顧所有成員國的經濟增長。儘管如此,歐洲央行在議息時亦不可能完全忽略歐洲整體的經濟走向。

至於美國房貸為固定利率而加息不影響當地房市這說法,更與事實不符。其實自從2008年金融海嘯後,越來越多美國人選擇AMR (Adjustable Mortgage Rate)房貸。一般只鎖定首5年的利率,然後房貨便會變為浮息。無論如何,即使現有的房貨為固定利率,只要利率上升,總會波及新做房貸而對整體樓市造成衝擊。以香港為例,香港房貨多有prime cap封頂,亦是某程度上的固定利率。但銀行利率向上調,立刻會影響買家的負擔,便會對樓市構成衝擊了。

無論如何,施老闆於去年分析利率成因的說法仍是言之成理,只是「供給側」因素所造成的通脹,仍可以透過加息去遏止。而且,去年美國爆發高通脹亦是由於疫情期間超發貨幣所致,加息縮表當然是解決過脹的「不二法門」。此外,一般政府只會「捨難取易」,並先透過貨幣政策去處理問題,甚少會反其道而行,走去先調整布局上10年以上的國家戰略及財政政策而不去觸碰貨幣政策。

現時,香港輿論卻由過度樂觀轉化為過度悲觀,有些人還一口咬定這是一場「金融戰」而假定美國高息環境將會一直維持下去,變相是一種忽略經濟原理的「陰謀論」。如我們由一個天秤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卻完全忽略了最根本的經濟原則,始終仍會對後續之事繼續「看不透」。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