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物業投資者應該怎樣做才對? 文:寒 柏

上周港息繼續抽升,一個月HIBOR曾高見5.22厘,至上周五仍維持在5.19厘的水平。本港物業投資者的利息成本持續高企,應該怎樣做才對?

根據現時的狀況,由於本港樓價被炒得太高,即使近來有所回落,但一般「工商物業」的租金回報亦不超過2厘。如銀行同業拆息保持在4至5厘,絕大部份的香港物業投資者的利息成本將至少在6至7厘的水平。如投資者的借貸比率超過樓價的3成 (即loan-to-value ratio > 30%),租金收入便不夠付利息,等同表示投資者在利息高企的情況下要不斷消耗掉手上的現金,形勢非常險峻。詳細可參閱上文:《本港物業投資者的借貸比率安全系數是多少?》

除非美國通脹真正受控,並在2厘左右橫行,否則美聯儲就算停止加息亦不一定會立刻掉頭減息。換句話來說,本港物業投資者仍要面對高息環境一段比預期長的時間。

在這情況下,本港物業投資者應該怎樣做呢?如果其借貸比率控制在3成以下,其租金收入勉強夠付利息,現金流尚算穩健,則尚可把逐少把某些「非核心物業」出售,以減輕債務及增加現金流。在這期間實不宜多作投資,即使看到超值的物業也要「忍手」,亦應該盡可能減少集團旗下的翻新工程。此外,過往某些借貸水平偏低的物業投資者都不急於把手上物業租出,但現正在經濟低迷及市場資金流動性不足的情況下,投資者應該盡可能先把物業租出去,用盡所有辦法增加現金流。

如物業投資者的借貸比率超過3成,但已算是響起警號。現時,高息環境已歷時超過1年,期間利息成本至少增加了20倍。但比較幸運的是,2022年3月至9月及11月至3月的港息亦不算太高,去年港息抽高的時候就只有2個月左右,已教不少物業投資者叫苦連天了。如今,港息於本年度4月份左右再攀升,暫時短期來說不似會再回落,對借貸比率超過3成的物業投資者來說,本年至明年中都是「非常時期」。在這形勢下,這些「債重息高」的物業投資者,應該盡可能「賣樓減債」,並以「現金為王」。

由於過去20年來,本港物業都在「長期大升浪」。港人有了03年「沙士」及08年「金融海嘯」的經驗,根深蒂固的認為,只要捱過「經濟寒冬」,樓市便能復甦。

因此,絕大部份的物業投資者至今仍十分「惜售」。大家手持的物業在疫情前一直都是「價值連城」,在情感上又怎會願意「割愛」呢?莫說是「打折出售」,就算按估值出售,絕大部份投資者都是老大不願意。此外,本港的著名物業投資者亦有一個難處。他們多年來都是只買不賣,如今若忽然開始沽售物業,亦會擔心會有人認為他們財政出現問題而「趁火打劫」。

可是,現在的情況與多年前不同,本港物業價格已炒至「天價」多年,租金回報率太低。「自由行」的故事其實早在2015年時已完結,環球經濟不明朗而走下坡,中國經濟亦過了高速增長的時期,再加上中美格局之改變,香港的定位亦要再調整。重點是,今次的本港經濟寒冬還會持續多久呢?

「新冠肺炎」 持續了3年,而不是當年「沙土」的3個月。中美貿易戰及科技戰等更由2018年至今沒有停過。以2019年暴動至今,本港物業投資者已「死守」了4年,十之八九的物業投資者之手上現金亦已消耗掉了一大半。除非大家肯定美息於明年將會大幅回落,否則物業投資者就只有沽售物業及減債,才有「一線生機」。

至於某些著名物業投資者擔心萬一沽貨時會有人「趁火打劫」之想法,其實亦是沒有法子。人家會否「打劫」是一回事,但現在閣下確實有「火燒後欄」之勢。「救火」才是「重點」,難道我們會因擔心有人「打劫」而不去「救火」嗎?

本港物業投資者,理應盡快沽售物業及減債。即使有人「趁火打劫」,亦應該繼續「救火」。舉例說,如物業投資者手上有物業估價100億港元,負債40億港元。即使買家開價40億港元,物業持有人亦應該認真考慮。

為什麼呢?由於現時的估值太高,租金回報只有不足2厘。換句話來說,該100億港平的物業之租金回報就只有不足2億港元。但其每年負債的利息 (例如以HIBOR+1.5%來說)卻至少要2.7億港元 (40億x 6.69%)。即物業持有人每年要「倒蝕」7,000萬港元才可以撐得過去。

如此一來,投資者手上的物業再也不能算是「資產」,而是會每年「燒錢」的「負債」。除非該物業投資者手上還有好幾個億港元的現金,否則便要認真考慮「割愛」。

至於物業投資者應該沽售什麼物業?筆者發現,現時比較活躍的「工商物業」買賣,都是集中在1億港元以下的「民生店舖」(租金回報或有3厘),反而價值好幾個億或上10億港元的「遊客店舖」仍是鮮有成交。此外,5億港元以下的獨立洋房或全幢「工商大廈」仍有成交,但上10億港元的物業則無人問津。

對某些買家來說,就算他們可以輕鬆拿出上10億港元作交易,亦希望可以「執平貨」。10億港元以上的洋房是「奢侈品」,上10億港元的「遊客店舖」及「工商物業」則租金回報率太低;對他們來說,這些物業暫時來說都沒有投資價值。但另一方面,對賣家來說「全幢工商物業」及「遊客店舖」等等,傳統以來都是「珍品」,大家至今仍不願「割愛」,更不想「打折出售」。

因此,某些負債較重、明明已入不敷支的本港物業投資者,至今仍只沽售手上的「民生店舖」,大家都不肯「割愛」並把比較核心的「全幢工商大廈」及「遊客店舖」等等出售。他們沽出價值不高的「民生店舖」,其實對整盤生意的現金流之幫助並不大。

值得留意的是,某些發展商正積極「推盤」,並以「二手樓」價格吸引買家,即等同開始「劈價促銷」。「一手住宅樓盤」仍算是有「剛需」,「去貨」速度減慢了但仍有進展,其情況比一般只手持「工商物業」的投資者為佳。此外,發展商的利息成本以HIBOR計算,反而一般散戶買家的按揭則有「最優惠利率」(prime) 作為保護。換句話來說,一般散戶買家的利息付擔及現金流情況,反而比大發展商更安全及健康。

最後,本港物業投資者太「惜售」,又不願「打折割愛」,就只有繼續「捱貴息」。當大家都死抱住全幢「工商物業」及「遊客店舖」時,便要想清楚兩件事:

1. 你們肯定美聯儲於明年將會減息?你肯定高利息不會持續下去?你相信明年中的美息會跌穿2厘?或港結餘明明已下跌了很多,但你反而肯定未來一年裡,美息與港息的息差會反過來擴濶,即港息將會比美息低很多?

2. 當大家死抱住「遊客店舖」時,即表示你相信自由行的規模,最終會回到2015年之前的水平?為何內地旅客會再蜂湧來港?當大家死抱住全幢「工商大廈」不放時,即難道你肯來home office不是大潮流?多年來,租金被炒至天價,絕大部份高薪「打工仔」也在坐「豬肉檯」了,各大機構所需要的辦公室空間被大量壓縮。如你們繼續看好全幢「工商大廈」的前景,即表示各大機構會忽然反過來擴充辦公室?各大機構會多聘人手?還是會重新讓高薪「打工仔」可以有獨立辦公室房間?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