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府應否全面「撤辣」?  文:寒柏

由於本港樓價持續下跌,有人認為港府應該全面「撤辣」,即盡快取消絕大部份物業印花稅。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表示,現在樓市情況與當年推出「辣招」時有所不同,似乎在暗示有空間「減辣」。

其實,港府早已開始逐步「減辣」,只是並非大刀濶斧的全面取消「辣招」而已。舉例說,於2020年左右,港府已取消向工商物業徵收的「雙倍印花稅」。近年,港府還進一步調低從價印花稅階。此外,早前港府亦向內地專才提供印花稅優惠。內地專才可在尚未領取香港身份證前置業,港府承諾當他們取得香港身份證後,便會向他們退回「額外印花稅」。

除了港府的「辣招」之外,金管局亦於2013年向銀行發出「審慎措施指引」,主要限制物業抵押借貸的成數,並須證明借貸人的還款能力。近年,金管局亦開始把成數放寬,讓銀行可向有能力的客人給予更多支持。

如此一來,港府及金管局已根據市況調整「辣招」。按現時樓市低迷的情況,港府及金管局應否全面「撤辣」呢?

現時,本港工商物業明顯供應過多,各區的空置率偏高。港府為了減低交易成本及鼓勵成交,或許有再寬減印花稅的空間。但金管局又應否全面撤銷對工商物業的借貸成數要求呢?若銀行可自行酌量對工商物業的借貸成數,雖然會讓物業投資者皆大歡喜,但卻有可能影響整體銀行的資產質素,算是有利亦有弊。

至於住宅物業方面,考慮多年來積累的「貨尾樓」及近年落成的單位,供應量確偏多。可是,香港土他及房屋供應向來不足,除非本港土地政策有大改變,房屋市場理應持續供不應求。

如果港府在這時候全面「撤辣」的話,「樓市炒風」或會再現。參考澳洲近年的情況,由於澳洲政府對於樓市泡沫的監管較寬鬆,在加上當地房屋供應不足,即使在高息環境下,澳洲樓市於本年度第1季仍錄得升幅。香港住宅物業向來稀缺,若放任不管,「炒風」絕對有可能會死灰復燃。

當然,香港正值經歷移民潮,不少中產及專業人才正離開香港,並有可能因此影響供求的情況。但不容忽視的是,現時仍有眾多內地人才擁入,情況絕非一面倒。

除了要考慮「炒風」重臨的風險之外,港府亦要為庫房盤算一番。按《基本法》的要求,港府應該以審慎理財為大原則,致力避免赤字。

根據港府最新的公風布,於2022至2023年財政年度之政府總收入裡,利得稅佔28%,印花稅佔11.2%,投資收入佔10.3%,薪俸稅佔12.8%,一般差餉佔3.1%,其他 (例如博彩稅、地租、應稅回稅項等) 佔17.2%,合佔82.5%。換句話來說,印花稅屬最主要的政府經營收入之一。

值得留意的是,港府於疫情期間已出現巨額赤字。於「復常」後,即使經濟不景氣,但港府亦應該量入為出,最終達至收支平衡。

據市場人士分析指出,港府即使寬減印花稅亦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刺激交易量。換句話來說,寬減印花稅未必會對樓市有即時的正面影響,但卻肯定會削減港府的財政稅收。如港府決定寬減印花稅,等同要為佔總收入11.2%的稅收大打折扣,我們先要想清楚,還有什麼地方可以填補這「缺口」呢?

由於整體經濟環境欠佳,港府亦不宜加稅或徵收新稅項,所以只能透過「賣地收益」來填補「缺口」。 眾多周知,本年度的賣地成績未如理想,怎辦?

「賣地」成績不理想,證明「高地價政策」需要調整。港府只能大幅增加土地供應,做到「薄利多銷」來賺取收入。舉例說,港府應該加快新界土地及舊區重建的發展。此外,港府應該增加移山填海的選項,並應該於市區臨近的地方進行,在「海中心」的「明日大嶼」之成本太貴,絕非首選。還有,港府還可以考慮容許部份工商物業改為住宅用途,或可以「利潤分成」的方式作為「補地價」的選項之一。

無論如何,港府有很多「造地」及「賣地」的方法,關鍵是我們是否願意修正「高地價政策」。

當我們取消所有「樓市辣招」之除,便應該加快「賣地」的步伐。對市場來說,我們可以避免「炒風」重臨。對政府而言,我們在「減稅」之同時仍可增加政府收入,這才算是符合港府量入為出、審慎理財的大原則。

若港府依然無法修正「高地價政策」,亦無法增加「賣地」收入的話,就只有透過「節流」的方式重新達至收支平衡。如何「節流」?就只有透過裁員及減薪兩途了。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