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港人總認為內地經濟不行? 文:寒 柏

內地公布首季經濟數據,國內生產總值、內消及貿易數據表現都比預期佳,通脹溫和,實已勝過其他主要經濟體系,但為何港人總是認為內地經濟表現欠佳呢?

港人對內地的偏見,可謂由來已久。除了內地改革開改初期之外,絕大部份時候,港人都認為內地經濟即將崩潰。多年來,西方不斷唱「中國崩潰論」,港人都是深信不疑,大家除了對西方的論點朗朗上口之外,亦會有很多親身的經歷及觀察去證明「崩潰論」的觀點。

大概在98年金融風暴期間,香港商界早已吹起一股「中國崩潰論」的觀點。由於當年港息需要跟隨美國息口的步伐並向上調,再加上港元受炒家狙擊,港股及本港樓市大跌,融資市場亦步入寒冬。當時,有不少紅籌國企出現財務問題,股價大跌,亦需要進行銀行債務重組。

記得當年銀行及財經界別裡,大家都認為紅籌公司過渡舉債而沒有節制,經營及管理不善,業務上的目標亦根本無法達成。簡單來說,「紅籌概念」就是一個大泡沫。金融風暴後,這些「紙上財富」消失,內地經濟奇績便要完結了。

對港人來說,我們尚看到有不少「中國經濟崩潰」的證據。例如,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整個日韓及東南亞都遭殃。原來美國低息環境下所帶動的出口業務及資產泡沫,在美聯儲掉頭加息後便會終結。各國的繁榮只是假象,利息上升亦揭示了亞洲各國的借貸水平太高及太進取,日韓及東南亞是一個實例,南美諸國亦是另一個證明。我們的經濟底子及質素比歐美差,即使創造出繁榮亦不過是「紙上財富」,泡沫亦始終會爆破。

除了香港銀行家如此認為之外,很多在內地設廠的港商亦相信這觀點。港商在內地的工廠經營越來越困難,成本亦開始上漲,內地經濟又怎能支撐下去呢?

誰知,香港商界,無論是銀行及金融界別,還是廠商或貿易商人所能看到的只是內地經濟的其中一個部份。有個別紅籌過度借貸,但絕大部份國企根本尚未到香港集資。本港的資產泡沫爆破了,但內地絕大部份企業根本尚未真正參與這個資本遊戲。雖然當年內地政府不再為紅籌公司作百分百擔保 (其實內地政府也從沒有簽過擔保),但絕大部份紅籌企業卻與銀行達成債務重組的協議,其後大都能以自身的業務增長及再融資能力把債務清還。

至於香港廠商及貿易商看到的,原來只是自身的經營困難。當時,內地人早已把港商的一套學足,並直接與外國買家接洽,已開始「去中間人」了。港商面對慘烈的的競爭,自然是叫苦連天。港人只看到龐大的內地經濟之其中一個環節,便深信「中國經濟崩潰論」了。

98年亞洲金融風暴裡,內地經濟反而是一枝獨秀,並沒有受到美元加息及國際炒家的騷擾。很多港人當然會忘記自己曾錯判形勢,還反過來認為由於內地經濟相對落後及尚未開放,所以才倖免於難。

等到08年金融海嘯爆發,港人依舊搬出98年時的觀點,只是細節稍有改動。當年,大家都心知肚明知道被趕走的只是在內地設廠的港商及其相關貿易夥伴,但10年過去,即使連內地商人也開始感受到壓力。港人便認為內地輕工業真正開始走下坡。內地經營成本(包括工資)上漲,作為價廉物美的「世界工廠」,又如何支撐下去呢?

直至18年,港人才開始明白,確實有些輕工業從內地撤走,但亦有很多是往內陸遷移。內地擁有完備的生產鏈及交通配套,仍能吸引大量投資。此外,當港人看到美國制裁內地的關稅清單時,我們才驚覺原來內地的出口不僅是以輕工業為主,內地重工業及高科技產業之貨品,亦早已暢銷全世界。

近年,內房泡沫爆破,港人依舊大唱「中國經濟崩潰論」。明明內地首季經濟表現不俗,遠勝同儕,但在港人眼裡,內地經濟卻是一蹶不振。

由於近年港商較專注的就是內房板塊。幾年間,香港銀行不斷為內房商發債及融資,認為它們「大至不能倒」。很多港商亦購買了大量的內房債券。內房商經營出現困難,內地房地產市場低迷,港人便認定整個內地的經濟都完全不行了。此外,內房被整頓,再加上疫情過後,內地消費模式正在改變,「暴發戶式」的消費及投資不再,港人更認定內地經濟已經「玩完」。

總括而言,97年間,在內地設廠的港商及個別紅籌公司出現經營困難,我們便以為整中國也不行。08年間,我們看到內地輕工業出現整固,部份國企需要重組,我們便認定中國的奇蹟已經完結。18年至今,我們看到內房泡沫爆破,便以為這是中國的末路。

港人從來都是以偏概全,漠視真相,總是覺得內地經濟不行,一次又一次的錯判形勢。

文:寒柏

從事金融業,亦為自由撰稿人。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