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香港流行文化餘溫增強國家軟實力 文:吳桐山

4月1日,香港段跨境長途列車正式復運,我看到多家媒體報道,許多內地旅客藉此機會赴港,參加張國榮逝世20周年紀念活動,說明了曾經香港流行文化在內地的影響力很大,但香港本土卻很少為流行文化作過多傳承,從現在香港年輕人身上就能看出。大家總說想把香港打造成大灣區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這方面顯然我們是做的不夠的,看到現在香港流行文化日漸式微,我想有些感想。

大家都明白語言強勢的背後是文化強勢和經濟的強勢,而文化傳播與經濟水平的流動非常契合,很多人接觸到粵語流行文化,都是從聽看粵語電視劇、電影、聽粵語歌開始的,而把這些推向極致的,非香港莫屬。

德國之聲曾刊登了題為《改革開放40年 香港流行文化的深遠影響》的文章,主要闡述的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是香港流行文化的巔峰歲月,影響力貫穿全球華語社會。與此同時,內地剛走出封閉的世界進行改革開放,文化領域一片空白。此時香港成為一道最直接的窗口,在文化、經濟、生活各領域上,與內地產生最緊密的互動。湧現了一大批如以黃霑、林夕、黃偉文為代表的幾代填詞人,也出現金庸、倪匡等作家,更有許冠傑、張國榮、梅艷芳等歌星備受人追崇。整個香港流行文化深深影響着內地改革開放的一代。

進入二十一世紀,香港流行文化逐漸衰落,一方面隨着內地經濟的發展,接觸的東西越來越多元化,不再以香港流行文化為中心,其次香港對於自己本土文化也沒有過多宣揚和傳承,就好像提了多年的李小龍紀念館建設,到現在不但無疾而終,並且政府對於李的故居也沒有做好保育工作,位於九龍塘金巴倫道41號的」棲鶴小築」別墅 ,至今破敗不堪,說明了我們自身就沒有對香港流行文化的傳承給予重視。

這些年香港一直走快文化路線,加上一些突發事件,如新冠疫情的發生,加上外圍環境不好時,現在香港在國際上的吸引力已經大不如前。而這次張國榮20周年紀念展,我們便可以多藉此類活動弘揚香港文化。首先開設一些曾經比較有影響力人物的紀念館等,如李小龍、梅艷芳等,不但可以成為景點為香港創造價值,也可吸引高質量文化旅客來港,對提升香港國際形象也是有好處的。

其次,對外我們可通過突出地方文化特色,以香港為中心的粵語文化贏得國際市場,這是很多國家和地區發展文化產業的基本策略。對內我們可積極跟大灣區內周邊的城市聯合起來,充分發揮和利用優越的區位優勢和獨特的政策優勢。雖然現在中國經濟在國際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但經濟強勢的背後也離不開語言軟實力的輔助,我們可巧借香港流行文化餘溫的技術、人才、管理,有助於擴大華語文化對世界影響力的滲透。

文:吳桐山

學研社成員,時事評論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