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長者的無奈 文:朱家健

第五波疫情已蹂躪香港兩個月,香港特區政府仍然束手無策,至今已有逾五千人因染疫、感染導致相關併發症惡化,或欠缺適時照顧而喪命,其中大部分是長者或長期病患者。個別長者自身免疫能力已較弱,身體功能出現退化或喪失自理能力,加上院舍員工確診而出現人手減少,院舍內出現爆發,染疫長者又乏人照顧和餵食,身體機能或變得更差,坊間有消息指因為照顧方未有足夠人手為長者更換紙尿片,因而減少向長者供應飲用水,苦了長者,最後更有長者在死後被暫時安放在急症室或醫院走廊,院方未有顧及逝者的尊嚴,頗為遺憾。

此外,個別有病患的獨居長者因家居隔離而未有按時覆診或取藥,或因不適而未有落街買食物,大廈又因被隔離,有關當局又未能及時安排把長者家人送上的食物交到獨居長者手中,而長者又未能打通999熱線,求助無門。

其實,大部分長者除了使用電話外,對使用互聯網求助或接收信息均不太懂,或家中未有智能電話和上網數據,讓他們難以透過線上登記取得香港特區政府或地區義工隊的應急物資,即使不幸染疫了,長者在未有支援下,也不太熟悉怎樣透過線上上報,不知道處理和自救方法,不知道可以吃什麼紓緩輔助保健品;不知道去哪裡進行強檢,甚至乎,要去街市和超級市場搶購前,長者大多是以現金付款或以現金增值八達通購物,但總要去銀行提款,個別長者不懂用櫃員機提款,而要去銀行支行排隊取款,但又未能從網上得知,個別銀行因人手不足而停業或減短營業時間,長者因而要碰運氣走到較遠的銀行分行提款;即使有家人或社工協助,個別輕症、無症狀長者被安排居家隔離,卻只有英文版本的家居隔離令,難道這又是以用家為本嗎?

要協助長者,藥品不能再作擺設、陳列品或供拍照的道具,更不應被用作轉手賺錢大發災難財的工具,若長者未能透過網上渠道採購或登記申請物資,我們應該改用最傳統的方式和網絡,包括香港特區政府和各界可透過電視和電台向長者發出防疫抗疫資訊,再用揚聲器(大聲公)或具擴音功能的宣傳車,向居於中低層的住戶提供信息,並由穿着保護衣和防護設備的義工到大廈較高樓層,透過揚聲器「嗌咪」向住戶傳達防疫或自救信息。

全港性公益團體如東華三院、賽馬會、保良局、仁濟醫院、樂善堂等可派遣義工,聯同地區義工設立熱線,以廣東話和方言致電長者 (向社工或受助機構索取長者聯絡),或登門直接向非院舍長者詢問需要哪些物資和援助並報平安;互助委員會、業主立案法團可聯同大廈管理處成為臨時物資認領站,讓各大廈居於不同樓層的長者,在指定時間分批到大廈大堂領取物資,如遇行動不便者,才由義工把應急物資和食物送遞上門;18區民政事務專員須統籌工作,宗親鄉親社團組織和宗教團體可以協助物資包裝和派發。

長者一生勞碌,本應安享晚年,希望各界主動關心自己年邁的家人和朋友,並從這一刻起,讓長者能得到不同殷切的援助,切勿袖手旁觀而令長者陷於孤立無援的處境。

文:朱家健

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會會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註:響應呼籲,本文稿費將捐予民間團體用作抗疫用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