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了「天下為公」的政治莫不腐朽 文:筆緣

大同社會之風氣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可是在今天,光是‘天下為公’的“為”字己弄錯發音解錯意。多前我的老師已把“為”字粵音讀成‘維’,但此四字應解作“天下是公眾的”,這個“為”字的粵音應是<胃>,英文是“for”, 而‘天下’不是指國家區域,是‘每個人’,指天下間的所有人。因此大同社會現象便是“所有人都以公眾利益為先”,所以選賢良心與有能力的人做領袖,講究誠信,不斷改善和睦相處的狀況,領袖不獨對其親人親愛……要付出力量的時候,不只是為了自己……這才是“天下為公”的精神,最後一句就是近世中共所宣揚的所謂「雷鋒精神」。

這是夏啟以前的社會風氣,也是西方社會古典主義所嚮往「理想國」、「太陽城」和「烏托邦」,不過世襲得位的夏啟運用政治權勢,把大同社會文化轉移為小康社會文化,開始了‘力出必為己’意識。卻沒有提及國家政權延續以賢能易姓裔的主張。即使孔學其後以育人為君子,以仁待人之主義,更符合‘不必為己’的古風,仍以國權承續在嫡的觀念,法家即使是主張以公正,為民來維持權勢,僅僅保留了維持小眾群體權勢之味道。總而言之,夏啟之後,自私自利成了文化風氣,掌握政權之知識(權謀術策)成了大道,其他之知識成了小道。政權鬥爭之勝敗往往凌駕於公義與私欲之批判力。自宋代開始把「小康」資本化定義在‘小富家庭’,換言之「小康」一詞成為了維護小私眾利益的思維,完全忽視了大眾公利。公義有利於己則高呼要公義,但面對公義與私利的取捨,往往棄公取私,明公暗私的行為比比皆是,其結果便體現在政府和社會之上。

家天下國權便有家天下官權,出生便有可掌大權的條件,注定難逃「權力使人腐化」的鐵律,當權者自然不會考究政治之原始目的,逐漸與「大同」之政治愿景背道而馳,政治和道德操手日漸腐爛而不知其臭。古今中外之政權之更替,莫逃不出「因私廢公」導致政治腐敗而傾覆的定律。古今世界各民族的政治改革更,莫不是與抑富扶貧、挫歪扶正所相關,此不獨是因應針對社會時弊,更為吸聚被剝削階層之眾力以助其勢,順應民意的表象之下,包藏的仍是「千秋萬世」的野心。

文:筆緣

為口奔馳的無神論者,立願發揚好文化。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