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業供過於求 自然淘汰是正道 文:劉信

自香港疫後復常,本欄一直強調香港餐飲業危機的成因,由消費意慾被加息及經濟氣氛所影響,以至人口結構改變帶來的影響等等。今日將從餐飲業供應層面上討論,讓諸君得到一個更清晰的理解。

「執笠關注組」之成立,引爆民眾對經濟不景的情緒,惟特區政府一改常態,過去政府在面對不同行業的危機時,均會設法解決或紓緩問題,最低限度也會成立相關政策關注組,比較深刻的例子,可以數「香港夜繽紛」的推出,以至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

這些舉措,諸位都能看到政府對各行各業的重視,但為什麼當前線餐飲業出現危機時,政府卻反其道而行,特首李家超當時回應僅指,認為香港人有創意可以靈活變通,掌握轉變的現實更新經營模式,並對「佢哋有信心」。態度上對支持者而言是鼓勵創新,對反對派及其支持者而言,則是「放棄搶救」。

只要了解更多餐飲業的數字,便會理解該行業現時面對的供過於求。餐飲業必須經政府申請牌照,即俗稱「大牌」的普通食肆牌照及「細牌」的小食食肆牌照,故每年有效牌照數目與餐廳數量理論上相等。

根據食環署數字,截至2019年底,大牌及細牌分別有11173及3820個,總共14993個牌照批出。而截至2023年底,大牌及細牌的數目分別為12830及4350個,總數為17180個牌照。即在短短4年間,香港餐飲業數量增加2187間最少,增幅為14.6%。

在疫情期間,由於各國有不同的防疫措施,市民難以出外旅遊,旅遊後又要隔離,逼使市民留港消費。大量市民留港消費,使得香港的消費意慾大幅上升,市民留港消費需求增加,香港娛樂性供應同樣增加,需求及供應雙雙增加的情況下,造就一個新的平衡。

然而,這個平衡隨著香港復常而被打破,經濟復常步伐未如預想,美國加息增加供應支出,港人重新外遊消費,這些負面因素必然存在且不容忽視。但14.6%的餐廳與食店增幅,即使香港復常後立即回到2019年的經濟狀態,由於港人可以重新外遊,本來就是供過於求。

這才是李家超所指香港餐飲業經營者需要「掌握轉變的現實更新經營模式」的原因,餐飲業因防疫政策出現的曇花一現,政府想救都救不了,因疫前的香港經濟亦不能承受餐飲業近年的增幅。

對政府而言,要救餐飲業已經有中小企擔保貸款作安全網,而政府本已預期有25%的壞帳率,即政府心知肚明不少中小企難以救助。除非餐飲業大規模倒閉,其規模甚至超出政府的預期,對失業率及實體經濟造成意料之外的影響,否則香港市民仍然應該發揮創意,渡過難關,甚或能夠引領香港新一輪的經濟轉型。

文:劉信

媒體工作者,學研社成員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